10秒内未接电话被通报,五一假值班赶走“花架子”
10秒没接值班电话,连累单位挨了批评。中部某市一名小学教师向半月谈记者透露:“学校领导曾在一次开会时强调值班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在值班电话响起5秒内接听,并举出反面案例——另一学校一名教师在节假日值班期间未能在10秒内接起教育局检查人员打来的电话,被点名批评。”
(4月28日半月谈)
“编办假期也安排人值班,难道害怕编制被偷走吗?”一个段子道出基层值班制度的窘境。值班值守制度是有效发现紧急情况、应对突发问题的必要举措,是各地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基层走访调研发现,一些部门和地区的值班制度出现泛化、僵化、应付化等异化苗头,空耗基层精力却难以匹配实际工作需求。
就像报道中列举的事例,某小学教师因10秒未接听值班电话遭通报批评,而受到“严厉处罚”连锁反应,另外一家学校则因为“胆战心惊”而“加码鞭策”,规定接电话的时间“要在5秒钟之内”。基层值班制度的异化已形成完整的“表演舞台剧”:某县团委节假日空岗却要求签到,某老干局值班室沦为茶水间,这些荒诞场景构成制度异化的微观样本。讽刺编办值班的段子“怕编制被偷走”的刺,精准戳中形式主义加班的“节日值班,人人有责”的责任转嫁逻辑。
有些部门确实是需要值班的。比如应急部门、医院门诊、消防部门,越是在节日的时候,越是需要“时刻准备着”;比如,一些涉及民生服务的部门,比如水电气、婚姻登记、身份证办理,越是在节日的时候越是需要搞好服务;比如,旅游监管、市场监督等等部门也是如此,需要随时处理公众的投诉、解决问题。
但是,节日值班不该是“所有单位都参加”“所有单位都一个标准”“所有单位都24小时待命”。当科协、妇联、团委也必须“24小时待命”的时候,当空荡荡的校园里,值班的老师盯着“空空的课桌”“空空的操场”眼睛发呆看着天空的时候,这样的“24小时随时待命”不就是既“劳民”还“伤财”吗?不管是“义务加班”还是“三倍工资”,意义在什么地方?正如一位某“没苦硬吃”的加班 单位的职工自嘲的一句话:与其说是值班,不如说是按时到办公室自拍。
如此畸变的“考察”是值班制度异化的多棱镜。严苛的考勤折射出基层值班制度从应急处置机制异化为形式主义表演的深层困境。当值班值守沦为数字游戏,当“花架子表演”吞噬制度本真,改革值班制度就必须“已箭在弦上”。
为了值班而值班,实际上更像是一场表演。制度异化的深层机理在于“痕迹管理”的过度渗透。基层减负需要系统性思维比如,可以建立“值班负面清单”,明确无需值班的情形,明确无须值班的单位,明确不能发放节日值班费的范围。
唯有建立以效能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才能既减轻基层负担,还能解放职工时间。10秒内未接电话被通报,赶走“节日值班花架子”不妨从五一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