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后,女儿才发现家里房子和存款早已被父亲赠送给保姆,这种遗嘱有效吗?

社会 03-31 阅读:10 评论:0

在广东,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儿,就像电视剧里演的狗血剧情,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李女士的生活中。

李女士的父亲是一位退休工人,原本和老伴儿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73 岁那年,老伴儿突然离世,李大爷从此开始了独居生活。

李女士看着父亲形单影只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多次劝说父亲搬来和自己一起住,好有个照应。但李大爷却总是摆摆手,笑着说自己一个人能行,还能和老街坊们下下棋,日子过得挺自在。

拗不过父亲,李女士只好退而求其次,决定给父亲找个保姆。她四处打听,费了不少功夫,终于经人介绍雇来了周阿姨。

初见周某,她穿着朴素,眼神里透着老实劲儿,给人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刚开始,周阿姨确实手脚勤快,把李大爷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李女士也渐渐放下心来。

可没过多久,李女士就察觉到有些不对劲。父亲对周某的态度似乎有点儿过于亲热,那种感觉让她心里隐隐不安。她多次提醒父亲要注意分寸,甚至提出辞退周阿姨,可父亲却坚决不同意,还为此和她闹了几次别扭。李女士心里虽然不满,但也没再强行坚持。

然而,意外还是来了。有一天,李大爷突发脑血栓,半个身子都不能动了。这可把李女士急坏了,好在后面的日子里,周阿姨把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身上干干净净,生活也还算舒心,李女士也就渐渐放下了之前对周阿姨的成见。

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家。一年后,李大爷的病情突然加重,并很快离开了人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李女士发现了一个让她震惊不已的秘密 —— 这几年间,父亲竟然陆陆续续给周阿姨转账156万!

李女士当场气得差点晕过去,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平时精明的父亲怎么会做出这么荒唐的事?

还没等李女士缓过神来,周阿姨已经拿着一份遗嘱找上门来,直言这房子现在归她了!

原来,李大爷生前立了一份遗嘱,把房子留给了周某。李女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坚决不相信父亲会这么做,认定是周某诈骗了父亲,一怒之下将周阿姨告上了法庭,要求她归还父亲转账的 156 万元。

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周阿姨拿出一段录音。李大爷在录音里表明,这156万是自愿赠与周某的,感谢她长期以来的悉心照顾。而对于房子的遗嘱,周阿姨也坚称是李大爷的真实意愿。

但李女士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又长期卧病在床,很可能已经丧失了部分认知和判断能力,这份遗嘱根本不可能是父亲的真实想法。

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根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遗嘱确实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立遗嘱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李大爷七十多岁,还长期卧病在床,很难说他立遗嘱时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且,周某作为住家保姆,长期和李大爷生活在一起,存在误导老人决策,甚至胁迫老人订立遗嘱的可能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份遗嘱显然违背了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最终,法院经过审理判决:遗嘱无效,但已转账的 156 万元归保姆周某所有。

此判决结果一出,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不少网友都猜测,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立这样的遗嘱?老人一定是被保姆诱导或者洗脑了,甚至被胁迫也不是没有可能。还有人觉得,这个保姆拿了156万还想要房子,当真是贪心不足。

当然,也有网友指出,如果遗嘱是老人的真实想法呢?难道不该尊重亡者的遗愿吗?从案例来看,李女士对父亲大概率关心不够,至少没有“交心”,否则老人立遗嘱的事儿怎么不跟女儿商量?如果我老了,子女对我不管不顾,我也宁愿把财产送给一个精心照顾我晚年的外人……

这起案件也给大家提了个醒,涉及到财产和遗嘱的问题,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儿,避免类似的纠纷发生。

最重要的,身为子女应该给予父母足够的关怀与呵护。哪怕是工作忙,雇了保姆,也不该从此甩手不管。平时抽空儿多看望,多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心里想法还是要做到的。

笔者曾听有位老人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人上了年纪,或是得了重病,就应该趁着脑子清楚,提前把身后事都交代清楚。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否则走了以后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您觉得有必要这样做吗?评论区聊聊。

注:文中图片为示例图,图中人物非本案例当事人。

敬请点赞、转发、关注。

网友评论

十九妹

看世事用眼,看懂要用心。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