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里县:与世隔绝的村庄里,竟有近半数人家实行一妻多夫制?

国际 04-02 阅读:2 评论:0

一夫多妻制大家或许听说过,也见到过,那么一妻多夫大家有没有见到过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国还真的有一个地方就是一妻多夫制,这个地方就在四川。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很多偏远地区都逐渐展现在了公众面前,其中藏在深山的俄亚大村就是一个很少人知道的地方,但这里并不寻常,因为这里的中国女人被称为幸福指数最高的村落。

那么这个村落究竟有多好?难道真的是因为一妻多夫制的原因吗?

四川俄亚大村的一妻多夫制

相信很多人并没有听说过俄亚大村,它藏身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大山里,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也被称为“鸡鸣两省五县”。

但也同样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导致这里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一直都是比较贫苦,直到2010年这里才通了公路,逐渐被外界发掘。

在过去,俄亚大村是纳西族聚集地,但由于历史和环境原因,这里保留了一个独特的习俗:一妻多夫制。

当人们进入到村中,先看到的事层层梯田,村民在这里种植着青稞、玉米,也有放牛养羊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的木石三层小楼,底层一般都是牲口棚,石头墙不仅厚而且还非常保暖。

二层是火塘屋,也是日常生活的中心,一口大铁锅架在火塘上,用来做饭煮茶,火塘边还铺着羊皮电子,一家人经常会围坐在这里一起吃饭,墙上挂着玉米、辣椒、铜铃铛都让这里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一层二层介绍完了,三层就是卧室了,值得注意的是,纳西族女人的卧室往往都是在最里面的,挂着花布帘子,而且男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

而且纳西族女人每个丈夫都有着自己的卧室,他们屋内的摆设也表示着各自的分工,有赶马帮的麻袋、耕地的木犁和编竹筐的篾条,一目了然。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的房子屋顶都是相通的,铺着青石板,专门用来晒青稞和花椒,而且女人们在屋顶上走动,隔着屋顶就能聊天,哪家做了酥油茶,喊一声邻居就过来一起喝,邻里关系非常融洽。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俄亚大村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已经有了不少联系,但是村里的老一辈人还依旧坚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而且他们还会根据太阳的位置安排农活,村中的年轻人还会用手机刷短视频,以便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村里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电。

虽然俄亚大村也开始逐渐现代化,但是村中还是有很多老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比如说每年二月八的“三朵节”。

在这一天,村里会表演“火婚”来吸引游客,几个男人扮演新郎,抬着松枝扎成的“花轿”,新娘戴着银首饰,在经幡下转圈跳舞,吸引游客们打卡拍照。

不过,时代在进步,但是对于俄亚大村来讲,老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虽然味道变了,但是老传统的底蕴还依旧存在。

一妻多夫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个地方最令人关注的其实就是这里的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是俄亚大村最独特的习俗,在过去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非常不方便,这里的村民只能通过铁索桥来和外界联系。

在战争年代,当初家家户户都是需要派男人参战,可为了家族延续和村庄生存,这里的村民经过商讨选择除了兄弟共妻的办法,这样一来,即使家中男丁牺牲,那么家中还有其他兄弟可以继续劳动,维持生计,保证传承不断。

当初这里长期战乱,也对村中的建筑结构造成了影响,蜂窝状的房屋易守难攻,之所以这么做最大的好处还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

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也曾在著作里提及到俄亚大村,认为这里是由驻扎在那里的纳西族士兵发展而来的。

由于战争的开始,导致这里经常男多女少,而一妻多夫制也是成为了这里解决婚姻问题的一种方式,当然贫穷和资源匮乏也是一妻多夫制的重要原因,毕竟山区土地贫瘠,一妻多夫家庭可以集中人力物力,避免财产分散,保障家族的生存发展。

所以来说,在这里,一个女人嫁给多个兄弟还是比较常见的,最多的有四五个男人共享一妻。

过去山里生活贫困,兄弟几个分开过日子,每个人分到的土地和资源有限,难以维持生计,而兄弟共妻可以增加劳动力,无论是种地还是赶马帮,都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男孩成年后,老祖母会托付村里的东巴(类似智者或祭司)去说亲,女方家同意后,会选择吉日举办“火婚”。

“火婚”仪式上,新娘穿着纳西族传统服饰,戴着银饰,在东巴带领下绕火塘走三圈,东巴用松枝蘸蜂蜜在新郎新娘额头上画螺旋图案,寓意多子多福,同时新娘还要为每个新郎的火塘添柴,象征着他们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

在这里结婚之后,妻子就是一家之主,管理着家中的家务和财务,安排其他人工作干活,无论是出门干活还是留在家中都是妻子说的算,但好在丈夫们可以向妻子领零花钱。

在俄亚大村,女人的地位非常高,盖房子、买牲畜等大事都是需要和妻子商量之后,妻子点头之后才能够决定的,村里开会商讨公共事务的时候,也是需要妇女们商议,而男人只能在一旁旁听。

在家里女人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丈夫的房间,每个丈夫的卧室门上挂着不同颜色的帘子,晚上妻子想去哪个房间就去哪个,男人不能拒绝。

但相反,男人不能随意进入妻子的卧室,除非得到妻子的允许,而这听说,也一直都是这里的规矩,是祖先传下来的,女人在这里就是家庭的“根”,必须得到尊重。

还有一点,相信大家也都猜到了,这里出生的孩子,都是随妻子的姓,成武年龄最大的丈夫为“阿爸”,而其他丈夫则是按照年龄或者进门顺序来进行称呼,比如“二爸”、“三爸”等等。

最后一点就是,这里的女人就像长辈一样,妻子老了之后,所有丈夫都有赡养义务,不孝顺的会被批评教育,甚至罚酒肉!

俄亚大村的未来

自从2010年,俄亚大村通了公路之后,俄亚大村的生活也开始改变,各种交通工具和佳田都陆陆续续出现在了村里,年轻人也开始用手机聊天,了解外界的新事物。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虽然说还有这一半家庭依旧保持着一妻多夫制,但是也有另一半的家庭改成了一夫一妻制,与外界相同,毕竟这里的年轻人也非常喜欢外面的生活,不在抓着过去的老传统不放,觉得遇到一个可靠的丈夫就足够了。

同时随着现代文化的加入,也为俄亚大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也得到了进步,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里文化的好奇,选择来到这里游玩。

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成功带动了当地的收入,花椒、核桃等产品都成为了这里的特产,村民们也开始开民宿,以便游客能够更好的体验纳西族人的生活。

文章信源

界面新闻:【视频】俄亚纳西古寨:一妻多夫维持生态平衡

光明网:探访俄亚大村古村落:生活在“蜂巢”里的纳西族

澎湃新闻:你可曾听说俄亚大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