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自曝曾患精神疾病
推荐
04-13
阅读:40
评论:0


“双相”是什么?
“双相”的全称为 双相情感障碍 是一种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精神疾病 患者会长期受到情绪反复的折磨 还有自残、自杀的风险 因其有抑郁发作的典型特征 常被误诊为抑郁症 但实际上 它却比抑郁症更可怕 双相情感障碍 包括双相Ⅰ型障碍 和双相Ⅱ型障碍两种 双相Ⅰ型障碍是指 至少有过1次躁狂发作和反复发作重性抑郁 而双相Ⅱ型障碍是指 反复发作的重性抑郁和轻躁狂双相情感障碍有哪些特征?
· 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浑身乏力,思维反应迟钝,自怨自艾。 躁狂发作时,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口若悬河,精力充沛,冲动易怒。 · 伴有睡眠障碍 抑郁伴发的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白天感到疲乏。 躁狂伴发的睡眠障碍:睡眠需求减少,感到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 抑郁表现持续两周以上或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 · 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 不能好好学习、工作,与他人交往困难等。 天才病? 危害极大,别轻视 轻躁狂状态的确能激发创造性。 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时,思维敏捷性高,工作效率和创造性会被极大激发。著名政客丘吉尔、艺术家梵高等人都曾患有此病,这种病也被不少人称为“天才病”。 然而,多数患者并非“天才”。发病时还会引发酗酒、药物滥用、自杀等社会问题,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和高共病率的精神疾病。在所有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最高,大约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病因有哪些?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压力及季节变化等均在发病过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等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症状。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家系研究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I型障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达50%~75%。 通常认为,遗传是可能导致双相障碍的明确危险因素。而具有这种风险的人,在一定负性环境因素的促发下发病,如童年不良经历、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的紧张、丧失亲人、失业等。 神经生化方面的研究显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个体神经发育过程、内分泌与激素水平、遗传决定的表达过程等均与发病有关。 另外有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双相障碍的重要原因,包括童年虐待、压力性生活事件、离婚或独居、自尊低、基因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缺少睡眠、过量使用酒精或药物等。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怎么办?
双相情感障碍是连续的疾病谱系,治疗方面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石。 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既要治疗躁狂症状,也要治疗抑郁症状,还能预防复发。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迁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也是长期的过程,除了要缓解急性期症状,还应坚持全病程治疗,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同时,家属、家庭要给予支持和配合。如监督服药、观察治疗是否存在副作用、适当调解家庭内部人际关系。 该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高发。若孩子遭受、目睹重大创伤事件,需要父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 让孩子表达出负面情绪,真诚接纳,共情,给予信任感和安全感。 · 引导孩子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有正确了解与认识,减少自责心态。 · 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减少说教并认可其长处。 · 一起运动,合理释放内心负面情绪。 · 若病情加重,要及时就诊。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率高,几乎会终身发作,且发作频率高,需坚持长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巩固和维持期的治疗,可控制症状、防止症状复发、促使身体缩短病程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只要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悲痛!郭爱克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 事关住房公积金贷款!河北最新通知热门视频
来 源:广州日报、齐鲁晚报、南方日报、央视新闻、新闻晨报、健康北京责编:房淑婧 赵鹏 高琳哲
编辑:赵若云
长城新媒体宠粉啦
本期奖品:定制笔记本(颜色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