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丨絮语乘风起,旧忆落眉间
《清明·科泰新章》
铂光映雨洗春烟 元素织虹化锦篇
廿载匠心熔日月 千锤晶靶铸坤乾
寒食未冷科研火 素手调材绘陌阡
莫道清明皆旧冢 新材照处是人间
清明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5°。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名称由来
“清明”一词源于《历书》:“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其既是自然节气,又是融合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传统祭祖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时间与历法特点
时间:2025 年清明节是公历 4 月 4 日,农历三月初七,精确时间为 20 时 49 分。上一次出现相同时间在 1965 年,下一次则需等到 2085 年,间隔整整 60 年,较为罕见。
历法:2025 年既是双春年(含两个立春节气),又逢闰六月。传统认为双春年象征 “好事成双”,但结合祭祀习俗中忌讳双数的传统,使得今年清明更显特殊。此外,全年因闰月长达 384 天,进一步凸显了 2025 年的历法特殊性。
气候与物候特征
气温回升: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温达12℃以上,北方进入春耕,江南“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上。
降水增多:南方“清明时节雨纷纷”,北方偶有“桃花雪”倒春寒现象。
物候现象:
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放,象征春意盎然。
二候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避暑归洞,鹌鹑类阳鸟活跃。
三候虹始见:雨后彩虹常见,空气湿度增大。
民俗文化
扫墓祭祖:南北差异显著,南方“挂纸”修坟,北方添土压幡;海外华人保留“遥祭”传统。
踏青郊游:古称“探春”,融合上巳节祓禊习俗,民间盛行插柳、荡秋千、放风筝(寓意“放晦气”)。
青团/清明粿:江南用艾草汁制糯米团,包豆沙或咸馅;客家人制“艾粄”。
寒食遗风:山西吃“子推馍”,山东食撒子,闽台地区蒸“润饼菜”。
时令食材:江南食螺蛳(“清明螺赛肥鹅”),北方采香椿芽。
💬
互动话题
你的家乡春分有哪些习俗?评论区聊聊吧!
科学解读与健康提示
阴阳平衡:清明正值春与暮春之交,中医主张“柔肝养肺”,宜食山药、银耳等柔润之品。
情绪调节:祭扫易引发哀思,建议通过踏青、运动疏解郁气,预防“春季抑郁症”。
饮食:忌发物(如羊肉),多食菠菜、荠菜等护肝蔬菜。
运动:晨练避晨露,推荐八段锦、散步等温和活动。
防护:防花粉过敏、防潮(南方梅雨季前兆),扫墓注意山林防火。
全球视角
日本:盂兰盆节(类似清明祭祖)与樱花季结合。
韩国:保留寒食节传统,祭扫后家族野餐。
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既是缅怀先人的仪式,亦是拥抱自然的契机。从青团的一缕艾香到山野的一簇新绿,无不诉说着生命轮回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