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亲手毁掉,也不转给中国!到底是什么技术,让俄如此提防?
2018年,俄罗斯突然宣布拆解“台风”级核潜艇。这则消息发出后,不少人表示惋惜。
要知道,我国对核潜艇技术可是垂涎已久,如果能得到俄罗斯的帮助,定能让我们的技术更上一层楼。
可俄罗斯宁愿将它砸成废铁,也不愿松口转让给中国技术。
明明是站在同一战线的伙伴,俄罗斯为何始终对我们留着一手?
深海巨擘登场
1972年,1972年美苏冷战期间,苏联批准了新一代核潜艇的设计方案。
经过八年的精心雕琢,1980年9月,首艘“台风”级核潜艇TK-208号缓缓驶入大海进行试航。
未曾想,这次试航的身影很快被美国军事侦察卫星捕捉到。
从卫星照片中,美国专家敏锐察觉这艘潜艇的排水体积超乎想象。
比当时美国引以为傲的“俄亥俄”级核潜艇还要庞大50%。
北约随即赋予它“台风”这一霸气代号,喻示其强大威慑力。
在接下来的十年内,苏联又陆续建造了5艘同型潜艇,全部编入了直面北约威胁的北方舰队。
“台风”之所以能稳坐“世界最大潜艇”宝座,源于其独特设计。
它采用了三个艇壳叠加的独特结构,外形就像一个品字。
整艘潜艇有十层楼那么高,长度超过170米,宽度将近25米。
它那庞大的身躯能容纳两座核反应堆,水下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3.4万吨。
而它的武器配置,更是让人咋舌,它能携带200多枚核弹头,导弹射程最远可达1.6万公里。
用通俗的话说,仅仅20枚导弹就足以让美国的大部分城市化为废墟。
不仅如此,它采用的双层船体结构,能够轻松应对深海巨大的水压。
加上苏联电子信息技术的局限,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诸多操作依赖人力,效率与精准度不足。
与美国“俄亥俄”级相比,它在作战效能上存在差距,且维护成本高昂。
因此,俄罗斯不得不放弃了“台风”级核潜艇的进一步优化,在美国的协助下,将其进行拆解。
新艇研发之路
2009年,这个计划本来进展顺利,但第四艘潜艇的建造却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他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2011年年底,这款新型导弹完成了一系列严苛测试,六成的成功率给了研发团队一针强心剂。
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突破。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11月,原定交付的第二艘和第三艘潜艇,又因为“布拉瓦”导弹出现问题,不得不推迟交付。
这无疑给整个项目泼了一盆冷水。
与“台风”级核潜艇相比,它体型更加小巧,在水下的机动性能大大提升。
俄罗斯的这款新型核潜艇可不是浪得虚名,它最引以为傲的特点,恐怕要数那堪称世界顶尖的静音技术了。
当俄罗斯的潜艇在深海中潜行时,敌人却察觉不到,这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
这意味着一艘潜艇就能同时打击160个目标!
不仅如此,这种导弹的射程可达1万多公里,精度更是惊人,误差只有60米左右。
在这种精准打击面前,敌人还有藏身之处吗?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核潜艇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种潜艇长度超过170米,直径13米多,水下排水量超过2万吨,堪称又一个水下巨无霸。
中国的自强之路
眼看着其他国家屡传捷报,中国在这个领域也不甘落后,我国计划建造一种4000吨级的小型攻击核潜艇。
当时的中俄两国关系还算不错,因此中国也表达了对俄罗斯核潜艇的购买意向。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俄方却婉言谢绝了中方的提议。
不仅如此,俄罗斯宁可投入资金将其拆解,也不愿达成交易。
好在在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我们在静音技术方面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在核潜艇技术上不肯与中国分享外,俄罗斯在图-160战略装备的转让问题上,也始终持谨慎态度。
甚至在中国试图从乌克兰引进军事装备时,俄罗斯也多次试图阻挠。
俄方这种态度背后其实与历史渊源有关。
历史上,中俄边境曾因领土问题产生摩擦,虽然如今大部分边界已划定清晰,但那段历史仍让俄罗斯对中国有所顾忌。
同时,中国军工的发展速度堪称惊人,俄罗斯也担心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超越自己,影响其军事强国地位。
特别是关于远东地区的开发,他们既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又忌惮中国的实力。
再加上俄罗斯曾长期试图融入西方阵营,对中国的崛起也抱有偏见。
不过,这些阻力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军工事业的发展步伐。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国产化。
各类新型战机相继研制成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海军装备的总吨位已突破150万吨,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在核潜艇技术领域,也在持续突破创新。
未来,中国军工发展的方向很明确: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既要继续深入研发关键技术,又要保持开放务实的国际合作态度。
对于俄罗斯在核心技术转让上的谨慎,中方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
毕竟,任何国家对自己的尖端技术都会严加保护,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逐步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与其期待他国的技术转让,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技术突破。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军工界的自信,也展现出一个大国的战略定力。
结语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在国际军事合作中,既要保持开放合作的姿态,也要有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CNR国防时空:《俄将拆解世界最大核潜艇 深海利器为何成弃儿?》-2018-2-21
2.环球网:《深度丨庞大的深海利器为何沦为时代的弃儿--俄罗斯将拆解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2018-2-20
3.新华网:《美国出资“帮助”俄军拆除世界最大战略核潜艇》-20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