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斯不相信会输给特朗普,美国记者在新书中披露

国际 04-06 阅读:263 评论:3

2024年美国大选落幕近五个月后,一本名为《战斗:白宫争夺战内幕》(下称《战斗》)的新书撕开了卡玛拉·哈里斯团队不愿示人的伤疤。书中披露,这位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主要政党提名的非裔女性副总统,在败选当晚面对计票结果时竟反复询问助手"是否需要重新计票",其震惊与不甘溢于言表。这种认知与现实间的巨大鸿沟,不仅折射出哈里斯的个人政治误判,更暴露出民主党在拜登突然退选后的战略混乱与结构性危机。

哈里斯的竞选搭档、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瓦尔兹同样陷入难以置信的状态。据书中描述,选举之夜瓦尔兹在酒店房间里"目瞪口呆",而哈里斯则不断质疑计票结果的准确性。这种集体性认知失调源于竞选团队长期营造的虚假乐观——工作人员被高层反复告知"形势向好",最终在残酷现实面前产生被"煤气灯效应"操纵的背叛感。哈里斯本人则沉浸在外界制造的"人气泡沫"中,将大型集会的人群规模、基层动员力度和筹款金额等表面指标误读为胜选信号。

这种自我催眠式的乐观有其现实基础。在接替拜登成为民主党候选人后的107天里,哈里斯确实创造了多项纪录:她筹得破纪录的竞选资金,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压倒性支持,与特朗普的辩论表现也还可以。但这些战术性成功掩盖不了战略性缺陷——哈里斯始终未能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她究竟代表什么?当竞选团队将大量资源投向争取"可争取的共和党人"这类虚幻目标时,却忽视了民主党传统票仓的非裔和拉丁裔选民,这种本末倒置的决策在关键摇摆州酿成了灾难性后果。

败选后,哈里斯向密友抱怨,如果有更充裕的竞选时间,或者拜登能早点宣布不寻求连任,结局将会改写。这种归因方式暴露了其政治思维的致命缺陷。事实上,拜登后期美国通胀高企、边境失控、外交困局的问题非常严重,而哈里斯作为拜登的副总统,如果竞选纲领是延续拜登风格,那么美国选民肯定会“用脚投票”,但如果哈里斯在竞选过程中试图与拜登切割,那么哈里斯如何赢得2020年投给拜登那批选民的选票?这种“政治精分”让选民又何所适从?

《战斗》一书揭示的另一个爆炸性消息是,奥巴马曾暗中阻挠哈里斯获得提名。这位民主党精神领袖认为她无法击败特朗普,竭力推动"小型初选"或"开放党代会"的替代方案。奥巴马的政治嗅觉确实敏锐——哈里斯在七个关键摇摆州全军覆没,连宾夕法尼亚也告失守,最终以226张选举人票惨败给特朗普的312票。这种党内精英与基层选民的双重不信任,预示着民主党身份认同的深层危机。

从更宏观视角看,哈里斯团队的认知偏差反映了当代美国政治的"信息茧房"现象。在社交媒体算法和党派媒体的过滤下,政治人物极易困在自我强化的回声室中。哈里斯看到的"热烈集会"和"草根动员"可能只是民主党建制派精心设计的景观,而真正决定选举结果的锈带工人等关键群体,早已在通胀肆虐和生活成本飙升中转向特朗普。

哈里斯的败选叙事也折射出民主党代际更替的困境。作为"奥巴马政治遗产"的继承人,她既无法复制奥巴马跨越种族界限的魅力型领导力,又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哲学。在政策层面,她将堕胎权作为核心议题固然动员了部分女性选民,但对经济民生的回避让工薪阶层无感;在外交领域,她试图在以色列问题上左右逢源,结果既失去犹太金主又激怒穆斯林选民。这种策略上的首鼠两端,最终造就了一个没有政治根基的"纸牌屋"式竞选。

哈里斯败选当晚,哈里斯支持者表情痛苦

从历史维度审视,哈里斯败选标志着民主党"身份政治+"战略的破产。该党过去十年依靠"少数族裔+高学历白人+城市精英"的联盟逐渐显露疲态——不仅拉丁裔男性选票流失,非裔青年投票热情也在减退。哈里斯作为非裔亚裔混血女性的身份曾被视为"完美符号",但符号终究不能替代实质。

眼下,哈里斯被曝正考虑竞选2026年加州州长,这既是政治生命的延续,也暗含对华盛顿挫败的逃避。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民主党是否真正消化了2024败选的教训?

当民主党仍在"进步派VS建制派"的内耗中挣扎时,特朗普已着手重塑美国政治经济秩序——从激进关税政策到政府效率改革,这些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的冒险举措,恰恰回应了部分选民"宁可要混乱也不要停滞"的极端心态。在这个意义上,哈里斯团队的"震惊"不只是个人的误判,更是一个建制派政治时代终结的症候。

文案丨笑冷春

编辑丨一梦浮生

图片丨源于网络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06 11:21:47

    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