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招牌变色记:后续还不明朗,真应该学学王府井

历史 04-17 阅读:0 评论:0

2025年4月初,河北三河市一家蜜雪冰城门店的招牌,突然从标志性的红底变成了绿底,仿佛一夜之间戴上了一顶“绿帽子”。

店员苦笑着对顾客解释:“我们也不想绿,但城管说这是规定。”更魔幻的是,短短几天后,这家店的招牌又悄悄变回了红色,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场“颜色游戏”迅速点燃了全网热议。网友戏称:“三河的春天,是红绿灯随机切换的季节。”

但笑谈背后,是数百家商户的无奈——他们被迫自掏腰包更换招牌,有的甚至在一个月内改了三次颜色,从红到绿再到红,广告师傅的手都拧螺丝拧出了茧子。

3月起,三河市燕郊开发区的商户陆续收到通知:招牌禁用红、蓝、黑三色,必须更换为“色浅、淡雅”的色调。

城管人员甚至现场监督施工,要求商户用自费购买的油漆将红色招牌刷成绿色或灰色。

一家小吃店老板抱怨:“我这招牌才用了半年,刷漆花了800块,还得停业两天,损失谁来赔?”

更离谱的是,连医院的红十字标识也未能幸免。三河市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招牌被刷成绿色,引发市民愤怒:“红十字是国际通用标识,改色简直是胡闹!”

在舆论压力下,绿色招牌仅挂了一周便被拆除,但新的红色招牌至今未补上。

这场闹剧的源头,是2024年12月发布的一个文件。文件中提到,广告牌匾颜色需“色浅、淡雅、明快、协调”,并明确“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禁用红蓝底色”。

然而,《导则》的附加说明显示,这些要求仅为“指导性意见”,并非强制规定。

矛盾就此产生:城管部门以《导则》为由强制换色,但法律专家指出,此类文件无权剥夺商户的经营自主权。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子告直言:“《导则》只是规范性文件,若以此作为执法依据,涉嫌违法。”

一段2024年的视频揭露了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的“审美观”。他在某市场会议上称:“红色代表火,让人烦躁;蓝色太俗气,必须去红去蓝!”

这番言论被网友调侃为“玄学执法”——城市的色彩规划竟成了领导个人喜好的投射。

耐人寻味的是,政策执行中出现了“双标”。尽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被迫改色,但一家肯德基门店的红色招牌却安然无恙。

市民质疑:“难道‘国际品牌’就能凌驾于规定之上?”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操作,进一步削弱了政策的公信力。

换招牌绝非小事。一块普通招牌的制作费用在2000元至1万元不等,对小本经营的商户而言,这相当于半个月甚至数月的利润。

更讽刺的是,部分商户刚换上绿色招牌,又接到通知要求改回红色,反复折腾让许多人直呼“吃不消”。

三河并非首个因招牌颜色引发争议的城市。2018年,沈阳某街区要求店铺统一使用黑底白字招牌,被市民吐槽像“灵堂”。

2024年沧州某街道的“黑底白字”改造,更被戏称为“丧葬一条街”,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拆除。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种通病:管理者追求“整齐划一”的市容,却忽视了招牌的商业属性和文化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马亮指出,政府部门有权整改违法违规招牌,但无权对颜色“一刀切”。

三河事件中,政策出台前未经过公众参与和合法性审查,执行时又缺少缓冲期和补贴方案,本质上是“权力任性”的体现。

对比一线城市,三河的教训更加明显。北京王府井按业态分类管理招牌:餐饮用暖色调,文创用复古风;上海南京路则设定“三禁”底线(如禁用全黑色),其余放手给商户设计。

这些城市既保持了街区风格,又保留了“狗不理”“内联升”等老字号的特色招牌。

截至4月14日,三河市部分商户已自行改回原色,但政策仍不明朗。廊坊市纪委已介入调查,承诺对“政策执行混乱”问题追责。

然而,商户的损失如何补偿?《导则》如何修订?这些问题仍未得到官方回应。

这场“红绿灯”大战,表面是颜色之争,实则是城市治理理念的碰撞。

当管理者的“审美霸权”遭遇商户的“生存诉求”,当“整齐划一”的执念碾压法治精神,受伤的不仅是招牌,更是政府的公信力与城市的活力。

三河的故事或许会逐渐淡出热搜,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城市的魅力,在于包容多元的底色,而非整齐划一的调色盘。

正如网友所言:“如果连招牌的颜色都要管,下一步是不是要统一市民的穿衣风格?”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