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年前就出现水乡聚落的苏南地区,现在水乡为何无处寻觅?

推荐 02-13 阅读:390 评论:1

人类社会早期选择住址时往往会靠近河流,因为河流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水源,附近的平原地区往往还能够提供肥沃的耕地和便利的交通。所以才会有人类社会早期的大河文明,不论是华夏文明、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无一例外都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河谷附近。

我国的江南水乡亦是如此。

一、什么是江南水乡?

江苏省有3000多条河流,湖泊290多个,水域面积超大。这样的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和居民点分布的基本需求,所以大约在距今5200年前,现在苏州市吴江区就可能已经有人类文明的分布。

在苏州的这个古村遗址所在地,通过观察发现,其典型的特点就是有一条小河从古村中流淌而过。在河流两岸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房屋,木质结构的埠头,甚至在埠头前面还有一块砺石,砺石表面明显内凹,这是经常磨砺工具的证明。

据推测,当年这个古村的生活场景应该是这样的:袅袅的炊烟悠悠哉哉地升起,临河的埠头,一群洗衣劳作的妇女正在聊着闲天;另一旁的男人们正在修补渔网,在砺石上打磨鱼叉;河流浅滩处,几个顽皮的孩童正在欢乐戏水。典型的一副依水而居,伴河而生的江南水乡景象。

江南水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不经意间给了我们最具意象的表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的本意是在荒郊野旅中触景生情,通过这首词曲来表达自己的落寞心境。谁承想不经意间竟刻画出了最贴切江南水乡的景象。

“小桥”、“流水”和“人家”,三个具体的意象词组合在一起,恰恰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江南水乡聚落景观的精髓所在。

曲折的河道,幽深的雨巷,典雅的石桥,灵动的折伞,静止的乌篷船……,这些都是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符号。虽然我现在不住在水乡,但是每每想起那段时光,依旧如诗如梦一般,浸润着我的思念我的梦。

二、江南水乡到底在哪里?

我们经常说到“江南水乡”,但是江南水乡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理解角度就大不一样,目前来说聊得比较多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广义的江南指的从字面意思理解的长江以南地区,也就是说只要是长江以南就算是江南。但是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它更代表一种文化和文化认同感。

所以像青藏高原上也有大面积的地区处于长江上游以南,那么那些地区可以被称作为江南吗?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江南应该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那么就是从湖北宜昌往下到长江入海口,这一段长江河段以南的地区都可以称作为江南。

但是这个范围仍旧太大了,因为它基本涵盖了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六省一市当中既位于长江流域,又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这个范围跟我们概念当中的江南,好像契合度仍然不高。

最后一种观点同时也是主流观点认为江南应该主要包括上海、苏南、浙北和皖南四个区域,这个范围更加符合我们江南文化概念当中小桥流水人家的状态。

也就是说江南的主体应该是明清时代的“八府一州”之地,具体包括苏州、松江(上海)、杭州、嘉兴、湖州、应天(南京)、镇江、常州、太仓等,有时还会额外加上长江以北的扬州。

三、江南水乡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江南的位置我们找到了,如果想要形成“江南水乡”,还需要具体分析水的影响。

顾名思义,“水乡”,说明当地人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必然会对水产生强烈的依赖。所以这一地区必须具备温暖湿润的气候,平坦开阔的沃野,充沛便利的水源,因为这些才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

早期人类选址一般都会靠近大江大河,但是当时的聚落虽然依山傍水,却和水之间“亲近”不起来,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地方就不能被称作为“水乡”。

主要原因是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如果贴水太近,一旦河湖汛期涨水,对当时的人类和聚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江苏省的3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众多聚落,虽然位置靠水很近,但是大多都分布在河湖沿岸的土墩或小山丘上,所以这个阶段江苏省的聚落还不能被称之为“水乡”。

直到距今5200年左右苏州吴江区镇龙南村的古村落遗址被发现,从聚落的分布位置明显可以看出来,这个村落是依河而居,以河为轴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就是江南水乡的雏形或者起点。

历史长河慢慢流淌到商朝末期,周部落的一位王子为了避免因王位继承引发的战乱和危机,带领了一部分族人来到了吴地,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部闯生活。

他对吴地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带领人们花大力气开凿了当地的第一条人工河,用来引水灌溉和排泄洪涝,这就明显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开始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了。另一方面,他大力聚拢人口,建立城市,并最终建立“勾吴”国,使得苏南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主导建设江南地区。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军事发展的需要,吴国依次在现在的苏南地区开凿了多条运河,其中就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现在依然在起作用的邗沟。

有了大量的沟通天然河流的人工运河,吴的经济水平迅速提升,经济水平的提升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因此当时吴国在这些河畔周围也兴建了大量的城市。而这些城市大多都和附近的水系密切关联,甚至许多城市和水系相互嵌套,相互环绕,甚至不分彼此。

比如淹城,就是当今的常州;木渎古城,位于当今的苏州;葛城,就是当今的丹阳;邗城,就是当今的扬州;更有春秋名将伍子胥主持修建的水路并行、以河为街,水城相间的大城阖闾。

这样以水为依托,结合水系进行布局的城市,都可以称作为“水乡”,但其实都是更加准确意义上的“水城”。正是这个时代,这些因地制宜,各有特点的“水城”的出现,奠定了江苏省南部地区水乡格局的基本骨架,也奠定江南水乡的基本风貌,更是塑造了当地延续千年之久的城市布局与城市形态。

在“水城”大量出现之后,“水镇”和“水村”也开始在一些小河、小湖身边星星点点地出现。

“水镇”和“水乡”大量出现的时间就在两宋时期。原因是因为两宋时期,民间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每一个“水城”周边都会众星捧月般出现大量的小镇,有的是因为地处小河交叉处因货物和人口中转而兴起,有的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商业和手工业小镇。

历史发展到两朝之后,江南水乡就已经完全成型。

四、江南水乡的核心要素

“流水”是江南水乡的骨架和核心,因为流水状态的不同,依附流水而生的水乡村镇的形态也就各不相同。

有的水乡是“带状”或“一字形”,主要是因为该村镇沿河分布和展开。踏入这样的水乡,你会发现他们的住宅往往采用“前店后宅”的形式,以此来满足“亦农亦商”或“明农暗商”的经济发展需求。

有的水乡是“十字形”的,这样的形式主要是因为两条纵横交叉的河道处形成的村镇,以河道为轴朝四个方向发展,河道交叉口就是全村或者全镇的中心所在。

还有更加复杂的“网状水乡”,它往往是在小范围内多条小河不断交错,编织出了一张网状的水域,民居、商铺也镶嵌在一个个的网格之中,形成前后甚至四周都邻水,“家家门外泊舟船”的景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就是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镇。

最典型的水乡格局是“团状”形态,就是河流围绕着村庄或者小镇转了一大圈,形成类似“护城河”的状态,村庄和小镇内部可能还有小河汊汇入外河,苏州昆山市的周庄就是这种状态。

五、江南水乡真的会逐渐消亡吗?

如此美好,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水乡,现在越来越少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修建更多的公路,我们需要修建更多的工厂和仓库,我们需要修建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这些都需要土地。于是越来越多的湖泊被夷平,越来越多的小河被填起,越来越多的江南水乡消失在机器轰鸣之中。

现在走到苏南地区,很难再明显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气氛,很难再看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很难再体会到鱼米之乡的味道。取代他们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一幢幢更有价值的工厂,一栋栋现代化的居民楼。

只有漫步到同里、周庄这样刻意开发的旅游小镇的时候,才能依稀感受到江南水乡曾经的风骨和面貌。

江南水乡真的会逐渐消亡吗?“小桥流水人家”真的会渐行渐远吗?梦里的那个地方真的只能存在于每一次的午夜梦回吗?

希望不是这样的。

--------------------------------------------

我是【西装配裤头】,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我的账号;你的点赞、分享、收藏、转发和评论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谢谢~~~。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