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简史——字母B
B是弓。字母B走上文字的历史舞台,应该是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的弓。
Bow n.弓——你看,用它的时候立起来如B,不用它的时候松下去如w,o呢?为了整个单词发出“崩!”的声音,模仿“弓”的声效。妙哉!整个单词,竟无一字母可异。

B

A+R
Arrow n.箭(A是箭头,rr象形一根根箭羽,ow是模仿对称词汇bow弓)。
大写B建功立业不多,再就比如,Beak n.鸟嘴,应该也是b在象形,比如,Bay n.海湾,也是字母B象形海湾的弯曲状。
小写的字母b更有意义。首先它向上伸出的书写,就应该是古人手里的一根小棒子,于是产生了“bar(小木棒)”或者“bat(棒子)”这样的单词,这些单词繁生词汇的能力很强,其实得益于“棒”在古人生活中的普遍性。
比如,bar n.小棒,barrel n.木桶(rr双写表重复,木桶是很多小木棒拼在一起),再如,barrier n.栅栏(rrr复写表示更多小木棒,栅栏是更多的木棒拼在一起)。
进而,cucumber n.黄瓜(cucu-疙疙瘩瘩,m无义,ber是简写的bar-棒——摸起来疙疙瘩瘩的小棒就是黄瓜)。
祖先的生活主要是两部分构成,一个是生产,一个是战争。
于是人们将“bar-小棒儿”语音加强,创造了“bat-大棒子”。
比如,combat n.格斗(com-共同,bat-棒子——棒子放一起就是格斗)
再如,debate v.辩论(其实也是一种打斗,只是口头的而已)
再如,battle n.战役(bat-棒子,tt-重复,le-后缀——很多人、打来打去)。
当我提出某个字母的基本含义的时候,肯定有读者会拿出手上的某个词去试图推翻我的理论,比如我说b很多时候代表小棒,然后有人立刻说,book,怎么解释?
是的,曾经我也会因为对这些质疑点,曾经怀疑过自己,但是后来等我钻研深了,我恍然大悟,这些文字是文化的片段,我们只要把这个拼图放回它本来的位置,就领会了。
bar n.小棒,人们发现竹林是很多密密麻麻的小棒,于是将“bar”的末尾字母重复化就出现了“barrr”,但是“rrr”部分明显不利于发音,于是干脆合成“bam(m形似三个连续的r)”,于是竹子最初的样子是“bambam”,但是竹子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一环一环的对么?于是词汇创造者继续优化这个词汇成为了“bamboo n.竹子(bam-密集的小棒,oo一环一环的样子)”——

后来,人们发现竹子的硬度适合刻字,而且竹子易保存、抗腐蚀,于是用它制成了“竹简”,所以由“bamboo n.竹子”逐渐发展出了“book n.书(k-打开的样子)”。
那么你最初用“book书“,来推翻”b是小棒”的本义么?一叶障目了。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任何真理都是可以证伪的。可是真理明明是真理啊,而证伪素材的出现,是因为放错了维度,迷乱了线索,狭隘了心胸。
b与p的兄弟关系
似乎是出于孪生。人们给b创造了一个发音酷似、形象相对的字母p。
二者的关系首先是对抗——
比如,“super a.超级,上面”和“sub-前缀:下”,你上我就下,
再如,“campus n.校园”和“chamber n.室内”, 你外我就内,
更如,“bright a.明亮的”和“plight n.困境”,你好我就坏,
乃至,“build-建造”和“plant-种植”,你向上,我就向下,
甚至,“baby-孩子”和“puppy-小狗”,你是怀里的宠物,我就是脚下的跟班,
凡此种种。
慢慢,b和p也走向融合,
比如,pipe n.罐子,动词化后,成为“imbibe v.吸收”——“吸收”当然是“管子”的行为;
比如,bull n.公牛,动词化后,成为“pull v.拉扯”——“拉扯”当然是“牛”的擅长;
比如,back n.后背,演变后,成为“pack n.双肩包”——“双肩包”当然在“背上”;
再如,想记住“prick v.刺”,当然要明白它在模仿“break v.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