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法官心中都住着一位“包拯”
作为2025年的开年大戏,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指导的20集普法微短剧《包大人,现在是2025!》很是火热了一把。在快手账号“中国法院网”“看法”、央视频、上海广电都市频道陆续播出后,舆论反响积极热烈。央视频春节档上新微短剧播放量位列第三,快手播放量超过2.1亿,目前热度还在持续上升。
微短剧主要围绕包小拯和江南一古一今两名司法工作者联袂“断案”,携手与网络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展开,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沉浸式反诈宣传和普法教育,创作思路和呈现手法别开生面、节奏紧凑,让人忍不住回味和再刷。
一次意外,让年轻的法官助理江南与还是书吏的包小拯相遇,随后,冒充公检法诈骗、恋爱杀猪盘、套路贷(助学贷)、网络赌博等等,一个又一个曾出现自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了江南和包小拯这两名相差千年的“临时组合”面前。
包拯1027年登进士第,出任知县。属于包小拯做书吏的年代,距今也大概约是千年。历经千年,城市在变化,科技在发展,不法分子的作恶手段也在花样翻新。AI 诈骗更是无孔不入,真假难辨,无所不用其极。通过QQ账号跟你谈恋爱的高中女同学、发放助学贷款的刘老师、自称“反诈民警”的警察,都可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诈骗工具。各种局中局、骗中骗、坑中坑、祸中祸的电信诈骗犯罪,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江南和包小拯这队临时组合,在办理这些复杂案件的过程中有了交流和了解,逐渐变得默契而强大。观众也在剧情的跌宕起伏中,学法知法,提高了防骗意识和识破骗局的能力。
该剧的剧情设计也是别具匠心,首尾呼应,前后衔接流畅自然。在“穿越”之前,包小拯曾审理一起张衙内和秋娘各执一词的假黄金案。张衙内当街强抢民女、且以父亲为知县而自恃倨傲,这让包小拯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情秋娘,而认定张衙内有错。直到第17集,在江南告诉包小拯用现代科学的鉴定方法验证之后,包小拯才发现自己的判断出了错。
对于包小拯的办案方式和推论逻辑,江南一开始也是有意见的。自周以降,古人断案讲究“五声听狱讼”,《周礼·秋官·小司寇》有规定:“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色,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司法人员预审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裁判中会经常运用。甚至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辞色气耳目”依然是人们判断他人言行真假的主要方式。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又身在宋代的包小拯,自然对此法烂熟于心。但却让他在“黄金案”的认定中出现了偏差,在“打假”身患绝症但又想在生命最后时光游览祖国河山的光头大哥身上,出现了误判。
现代司法,除了观人辞令气色之外,更注重和讲究证据。除了推理和推断之外,更注重客观和主观相结合。不过,古代“五声听狱讼”的核心是注重从细微之处见真章,这与现代司法理念仍然一脉相承。在挽救公司财务挪用公司年终奖进行网络赌博一案中,包小拯的断案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寥寥数语就让财务彻底放下侥幸心理,悬崖勒马。这背后都是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推理。
过完年,江南也通过入额考试、成为了一名员额法官,亲手将短剧中实施AI诈骗犯罪的幕后操盘手送进了监狱。剧中的包小拯,也成长成了包拯、包大人,坐镇开封府,在明镜高悬下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惩恶扬善、为民伸冤。
正如江南在剧中所说,与包拯的“相遇”,更多是心灵的映射,是自己内心深处对正义与智慧的渴望。她渴望自己能如包拯一样目光如炬、洞察真相、坚定如山,秉持公正,为民司法,初心不改。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包拯”们与“江南”们确实一直在携手前行。
扫码观看普法微短剧
《包大人,现在是2025!》
作者:冉小毅(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