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心智战”是怎么打的?

汽车 03-18 阅读:9 评论:0

比亚迪又一次以新技术震撼了消费者心智。

3月17日,比亚迪召开超级e平台技术发布会,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新技术再次刷屏行业:全域1000V架构、最高1000A电流、最高1000kW(1兆瓦)充电功率、10C充电倍率、1秒2公里;3万转电机、单模块单电机功率580kW;1500V高压等级碳化硅功率模块芯片等等,参数领跑行业。

比亚迪自己在发布会上也霸气的喊出了“我们已经来到无人之境”的口号,比亚迪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比亚迪在占领用户心智方面的实力也不容易忽视,那比亚迪的“心智战”到底是怎么打的?

“扮猪吃老虎”式的工程师

笔者曾经有一次吐槽过比亚迪的发布会太像“念经”,原因是大量的技术专业名词和过长的时间,很容易让人“失焦”,但这种发布会方式其实非常符合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和人设。

不过如果你以为比亚迪只是个严肃认真、木讷无趣的工程师那就错了,回顾比亚迪过去几年中每年一场的重要技术发布会,你会发现,比亚迪扮演的工程师,是个“扮猪吃老虎”式的工程师。

2020年3月,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并且“一刺成名”,通过一场“火爆”的针刺试验,比亚迪成功将“刀片电池=安全”的认知植入了消费者心智,“将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也成为比亚迪后续很多“金句”的开端。

笔者仍然清晰地记得,这场发布会把当时如日中天的宁王打得方寸大乱,彼时宁王其实想了很多办法去消除针刺试验对三元锂电池的负面影响,但碍于这个试验精准击中了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不如磷酸铁锂的化学特性,导致其任何反驳都显得很苍白,而比亚迪当时的反应可以用现在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概括——比亚迪不语,只是一味的做针刺试验。

每一个去参观过比亚迪工厂的人,都看到过针刺试验,这也成为了比亚迪的“保留节目”,在对比极其鲜明的结果面前,很难有人不被影响。

用一个极少出现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极端工况试验,借助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起火焦虑,比亚迪成功占领了用户心智,以至于让人们完全忽略了长刀片电池设计天然的电子传输路径过长、内阻大、更易发热、快充性能差等问题。

后续,比亚迪的每一次重要技术发布会其实都在延续这个思路,针对消费者感知最明显的痛点,用极具视觉冲击力或使用感知力的功能和技术,不断强化比亚迪“技术领先”的用户认知,原地掉头、应急浮水、一箱油跑2000公里、全民智驾、兆瓦闪充都是如此。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比亚迪的技术实力确实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前提下,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比亚迪的“技术工程师”人设,才让人觉得其发布的那些“黑科技”真的“遥遥领先”。

一个老实人说的话,哪怕是“惊人之语”也总是更容易让人相信的,即便这个老实人可能只是在“扮演”一个老实人。

比亚迪的“心智战”瓶颈

从2020年到2024年,过去5年,比亚迪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心智战”,而在这背后不可忽视的是整个智能新能源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如果没有整个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比亚迪的“心智战”打不出太明显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智能新能源车行业新技术的发展瓶颈到来,比亚迪的“心智战”瓶颈也显出了端倪。

比如刚刚发布的兆瓦闪充,看参数确实领先,但要想实现真正的兆瓦闪充,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就算能够实现,在消费者的实际感知中,也并不会跟800V高压快充的车型有太明显的差距。

10C充电和5C充电,看上去充电时间差了一半,但实际使用中,无非就是6分钟和12分钟充满的区别,对消费者来说,6分钟的差距带来的实际感知,远没有看参数差距带来的震撼大,甚至很可能是毫无感觉的。

然而,比亚迪需要为此付出的“成本”是很高昂的,就以电池的改变为例,为了1000V的高电压,电池包必须串联更多的电芯,所以比亚迪把960mm的长刀片电池换成了450mm的短刀片电池,这种更换不是简单地把电池长度做短一点就行了,需要系统的电池生产线改造。

单是这笔生产线改造的钱就不是小数目,这还不算比亚迪需要大量建设的闪充桩体系,有业内电池专家对笔者表示,比亚迪闪充电池是在用成熟的技术、高成本的堆叠,刷新参数,实际表现对行业影响并不大。

如此高昂的成本意味着,尽管官方宣称兆瓦闪充新技术发布即量产,唐L和汉L也上市在即,但快速全面在比亚迪旗下车型上普及可能有难度,无法快速普及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无法让足够多的消费者感知到,以及无法快速摊销成本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业界关于“长短刀片”之争热度越来越高,短刀片电池的支持方称短刀片结构更安全、快充性能更好,比亚迪对此的回应则是“只要技术到家,长刀电池和短刀电池一样能快充,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想做多长就做多长”,但此次闪充电池悄然换装短刀的现实,无疑多少有点“打脸”了。

消费者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挡不住对手以此大做文章,这样一来,比亚迪闪充电池的领先性认知或多或少会被消解。

比亚迪的“心智战”瓶颈正在这里,整个智能新能源车行业当下已经进入了新技术“打补丁”的阶段,技术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论谁家发布一个所谓的“新技术”,不出两三个月就会被其他车企赶超,企业很难再拥有碾压式的技术优势,于是只能不停的“卷参数”、“卷配置”、“卷价格”。

消费者已经感知到了这一点,这注定了比亚迪的“心智战”成效会越来越小,对于立住了“技术领先者”人设的比亚迪来说,这不是个好现象,一旦有哪个对手率先拿出了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比如固态电池,比亚迪的人设势必会受到冲击,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