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村民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方法对,农村共同富裕也能成样板

情感 10-30 阅读:1 评论:0

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有幸阅读《乡村振兴之全球样板》这本书中有关袁家村乡村振兴成功的分析文章,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何为乡村振兴模板”、“何为乡村特色化打造”、“何为全民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文章中就袁家村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相关论断。

就阅读完的感受来看,袁家村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成功的乡村振兴的“4+1”启示:

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的运维模式

袁家村的成功离不开其开明的村支书郭占武的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对于袁家村模式的强有力的执行,以及分组进行管理,做到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这是自上而下的运营模式。

村民是最为了解袁家村的人,也是袁家村真正的主人,面对袁家村的建设,他们最有发言权。作为袁家村的主人,村民发挥了主人翁的意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建设袁家村,才有了现在的袁家村,这是自下而上的模式。

正是这种上下齐心,上下结合的模式,才铸就了袁家村的繁荣。

二、拒绝雷同,产业定位上的差异化竞争

袁家村最为让人记住的是其产业定位,对于全国乃至全球普遍性靠近景点的村庄来说,大多都从吸引景区人流过来消费为目的,大多具有景点配套的影子,景点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庄的发展,可以说村庄的发展与景区息息相关。

这种与景区命脉相连的关系,导致村庄发展很被动,发展思路也很受限制,相应的产业能级也很难拔高,大多只能停留在住宿、农家乐、餐馆、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业态,相对顺应时代的存在,会有些体验性的业态,但这都很难吸引游客的二次消费。加上国内很多景点具有季节性,导致存在很多产业在旅游淡季经营不善。

袁家村则不同,不依托景点的人气,另辟蹊径,选择吸引近距离的西安大城市客群,从居民衣食住行中最为重要的“食”出发,“民以食为天”,吸引大城市的人群过来消费,避免了人流的季节性短缺,保障了全年营业。

三、从游客需求为中心,村庄特色化打造

袁家村在打造过程中,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拒绝同类产品的竞争,采用一店一种美食,一地美食的方式,拒绝相同类型餐馆的出现,避免了游客选择上的单调性。

这能够打消游客厌烦感的同时,能够激发游客探索美食的乐趣,这次过来了吃了这些美食,下次就可以过来吃其他美食,能够带来游客的二次消费。加上如果美食很好吃、很打动人,通过游客网络的宣传,能够带动新的游客到访,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除了对于美食的追求上,袁家村从人对空间使用的感受上,拒绝一眼看到头,选择传统风景园林景观营造中的“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打造街道空间。同时,每20-25米进行界面的变化,避免了视觉上的疲劳,能够吸引游客的持续关注,也为游客的打卡提供了很多选择。宜人的空间尺度也为袁家村增添不少魅力。

四、着重从一个领域的宽度与深度下文章

袁家村在村庄打造上,并没有在具有很多游客的情况下,去混杂其他网红业态,业态主要还是从美食出发,挖掘地域美食的味道,拓展地域美食品类,保证了袁家村的“关中美食博物馆”、“关中美食百科全书”的美誉,也为它这美誉增光贴彩。

袁家村在村庄发展上保持了相对的理性与克制,拒绝了外界的诱惑,保持了业态的纯粹性,这种看似愚蠢的方式,却为袁家村建立良好口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反映了在一件事上下苦功夫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然就成为地域美食领域的专家,也自然保持了不断增长的人气。

袁家村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更反映了“成功的重要条件——肯在一件事上下笨功夫”。

通过袁家村的成功,我们看到一个乡村振兴的成功,绝非偶然,是集聚了很多方面因素,包括人为选择(整体定位、运维管理、产业业态、长期坚持、政策扶持等),也包括自然因素(地域条件、气候条件、历史原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反思:顺应时代发展的乡村振兴才能成功

文章中说袁家村的可以复制,但我觉得袁家村是独一无二的,并不适合照搬,但袁家村的管理、经营、产业、乡村振兴等的思维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袁家村的发展是历史时代中的一个缩影,是改革开放后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各地对于乡村发展的一种摸索,具有很重要的时代烙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其时代因素决定了照搬现有的模式就算当时能够适应,现在可以适应,未来时代也并不一定能适应。

因此,我们面对现阶段的乡村振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客观的学习态度,去使用,不可生搬硬套,不可盲目嫁接,要不然只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局面,也只会对乡村振兴带来负面影响。

网友评论

那个小红

90后设计师,喜欢阅读、码字、运动,喜欢与你聊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