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笔记50:当21岁的孙策开始创业,生命有限,不服就干
公元195年,21岁的孙策以传国玉玺为抵押,从袁术手中借得三千兵马,从此独立行动,征战江东,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相比28岁时只有两个朋友的刘备,孙策既有自己的朋友周瑜,亦有父亲留下的久经战阵的部将朱治、吕范、程普、黄盖和韩当等人,着实让刘备羡慕。
周瑜不仅自己文武双全,更出身世家大族,比贩夫走卒出身的关羽和张飞更有人脉资源。他很快就将江东“二张”推荐给了孙策,其中一人就是后来“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
孙策身边很快就有文有武,组成了一个基本的创业班底。
相比刘备空有“汉室宗室”的出身,孙策更具个人魅力。
他年轻气盛,又武艺高强,时常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比父亲孙坚还要勇猛无畏。他先打败了实力强大的刘繇,征服了刘繇的部将太史慈。紧接着又消灭了严白虎、打败了王朗,一场场硬仗打下来,不仅赢得了“小霸王”的威名,更被人称之为“孙郎”——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年轻才俊的称呼,后世更有名的“周郎”此时还没有被叫开呢。当然,也许,如果孙郎活得更长,就没有周郎了......
孙策也爱惜人才,懂得礼贤下士、招揽人心。
最典型的就是太史慈。
这个太史慈就是当初在北海营救孔融的太史慈。正是他单枪匹马向刘备请援,才打败了黄巾军。解围之后,太史慈坚决拒绝了孔融的挽留和酬谢,投奔了扬州刺史刘繇。
太史慈勇猛过人,与孙策狭路相逢,打得难分难解。二人开始是在马上打,打着打着打到了马下,兵器扔了继续厮打,孙策抢了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夺过孙策的兜鍪(头盔),虽然都狼狈不堪,却依旧是棋逢对手,谁也没能打败谁,二人在各自部队的救援下收兵回营。
然而个人的能力再出色,也无法挽救一个集团的灭亡。在孙策凌厉的攻势下,刘繇战败,太史慈中计被活捉,孙策爱惜人才,亲自出迎劝降。
打架固然是你死我活,打架也是彼此试探能力与底线的较量。有人越打越仇深,有人却是不打不成交。
孙策与太史慈在几番交手中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信任。
当归降后的太史慈提出,要去收降刘繇残部时,孙策欣然允诺。太史慈离去后,身边众将都认为太史慈此去必不回来,只有孙策坚信他的对手。
第二天,太史慈带着千余人如约归来,“众皆服策之知人。”
孙策不仅知人善任,更懂得约束部队,安抚百信,充分展示出一个领袖的气度格局。
孙策21岁开始创业,冥冥之中,他仿佛知道自己的生命短暂,所以几乎马不停蹄地一路奋战,只用了四年的时间便平定了江东,拥有了一块稳定的地盘。
他随即一边结交曹操、向朝廷上表,一边向袁术讨还自家的传国玉玺。
孙策的迅速成功,惊呆了正在中原互相牵制鏖战的军阀大佬们。
这些人谁不比孙策老谋深算?谁不比孙策经多见广?
没想到就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将二代,竟然硬生生在江东打出一片天地,他也太走运了吧?我们之前咋就没想到去江东发展呢?
曹操心怀羡慕嫉妒恨,发出了酸酸的感叹:“狮儿难与争锋也!”
袁术更加生气,你是靠我借给你的三千兵马起家的,打下的地盘不仅不给我,竟然还想要回玉玺?真是岂有此理!不给不给就不给!
在江东的孙策当然知道,袁术必然不肯归还玉玺,他不过是以此表明与之决裂的姿态而已。
他也没空跟袁术计较,他还要继续征战打败对手,他还要收揽人心巩固江山,还要平衡江东得各方势力,他真是太忙了!
并且,他得快一点啊,再快一点,谁知道胜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