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都像大人了,为什么11岁男孩还在卧室“战斗”?
杨女士最近遇到了一件让她困惑的事情。
她的儿子牛牛已经11岁,身高几乎赶上了成年人。
每天放学回家,他还是喜欢披上床单,拿着自制的“光剑”,在卧室里大喊大叫,仿佛自己是英勇的战士,正在与看不见的敌人战斗。
杨女士有点担心:“他已经五年级了,还这么幼稚,正常吗?”
男孩心中的英雄梦事实上,杨女士的困扰并不罕见。
许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儿子乍一看像个小大人,但实际上还沉迷于各种“幼稚”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游戏并不仅仅是孩子们打发时间的方式,而是他们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牛牛喜欢把台灯假装成怪兽,把浴室的泡沫捏成对手,而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游戏,其实对他来说是非常特别的。
他通过这些游戏,体验着勇气、责任和正义,这便是他心中的英雄梦。
他没有告诉妈妈,但这些游戏对于构建他的内心世界非常重要。
家长的困惑和男孩的成长在杨女士的眼中,牛牛与同学们格格不入。
别的小朋友在课外班上学习新的数学公式,他却依然沉迷于“战斗”。
有一次,杨女士推开牛牛的房门,看到他穿着她的旧裙子改造的“披风”,像模像样地大喊着“变身”,她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其实,家长的这种困惑和焦虑,与成年人的效率思维密切相关。
家长们总希望孩子们早点“长大”,学会更多有用的技能,但每个时代的男孩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
70后的男孩喜欢玩打仗游戏,80后喜欢集水浒卡,90后三兄弟的小汽车,这些时代符号背后都是孩子们构建心理世界的方式。
每个毛绒玩具,都是孩子们理解世界的媒介。
牛牛用铅笔在作业本上划出“战斗轨迹”,这在妈妈眼里也许是涂鸦,但对牛牛来说,这是他在努力将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的尝试。
少年英雄的特别训练你也许不知道,当牛牛高举“光剑”时,他的大脑其实非常忙碌。
心理学家发现,男孩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非常活跃,这种神经元让他们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体验到英雄的各种情绪。
每次牛牛挥舞着光剑,他的前额叶皮层会编写战斗剧本,运动皮层会指挥他的身体如何动作,甚至在克服恐惧时,他的边缘系统还会分泌多巴胺。
这一切都是枯燥乏味的家庭作业无法提供的体验。
有研究表明,男孩体内的睾酮水平比女孩高,这种“勇气激素”让他们更容易被力量和战斗符号吸引。
对牛牛来说,奥特曼腰带就和父亲的领带一样具有特殊的意义。
正是这些游戏,让他在无形中增强了面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与其焦虑,不如陪伴与其焦虑孩子长不大,杨女士开始尝试着理解和陪伴牛牛的这种“幼稚”行为。
有一次,当牛牛再次把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用各种家具建立战斗场景时,杨女士忍住了没去打扰,而是静静地在一旁观看。
过了一会儿,牛牛停下来,转头对妈妈说:“你知道吗?奥特曼每次战斗前都要特训。”从那以后,杨女士就把牛牛的游戏时间看作是他重要的成长时间,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需要这些看似幼稚的“战斗”。
结尾:读到这里,你或许会对杨女士和牛牛的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这些“幼稚”的游戏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孩子们在构建自己的英雄梦、理解复杂世界的途径。
每个高喊“变身”的男孩,都在排练成为男人的必修课。
与其急于把孩子拉回“现实”,不如相信这些游戏在某一天会沉淀为他心中的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幼稚的坚持,帮助他们找到在枯燥日常中寻找乐趣的能力,在困境中相信光一定会来的信念,以及守护所爱之物的决心。
正如杨女士最后对儿子说的那样:“你战斗的样子,真的很帅。”
当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孩子被软件、程序牵引时,是否我们该庆幸,还有孩子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
不要嘲笑他们的“幼稚”,因为正是这些“幼稚”,才可能为未来带来真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