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DeepSeek”,可能不会诞生在杭州。

科技 04-03 阅读:0 评论:0

在某个春天,杭州楼市因DeepSeek的腾飞变得异常火热,人们争相购房,仿佛赶上了末班车。

但北京海淀区的融科资讯中心也不甘示弱,人流如织,甚至引来了大批远道而来的创业者。

有人说,这里才是DeepSeek真正的起点,未来的科技明星还会继续在这里诞生。

北京融科:DeepSeek的出生地

融科资讯中心,这座外人眼中的标志性建筑,实际上就是DeepSeek的发源地。

那些急于求见的创业者们不禁让人好奇,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

一位门前拦住创业者的保安透露,“那家公司的员工进楼都要刷两次卡,懂的都懂。”

原来,DeepSeek的很多研发工作就在这个何姨打扫的办公室内完成。

尽管DeepSeek最后搬去了杭州,但这里的创新故事却仍在继续,源源不断。

融科的竞争与合作:全球顶尖企业的交汇点

走进融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世界顶尖技术公司:谷歌、苹果、台积电……还有绝不可能忽视的英特尔和AMD,共存于一楼大堂。

多年前,激情写代码的年轻面孔,如今多了几分成熟,但那份热情不减。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与团队无数个不加班却在人群中思考和创新的日子。

“竞争在这里是常态,但合作也是,这里的每次偶遇都可能成就新的传奇。”

中关村:人才与创新的汇聚之地

如果以融科为中心画个圈,你会发现这块宝地被众多名校和研究机构包围。

北大、清华、北邮等高校输送着大量的创新人才。

DeepSeek团队中,一半以上的成员都是从这些院校走出来的。

那些光鲜亮丽的AI模型,正是由他们日复一日埋头苦干而造就的。

“我们只管埋头打码,”一位年轻的程序员笑称,“这栋楼里的人不需要打卡,其实我们都是为了理想在奋斗。”

据统计,海淀区拥有的AI学者约占全国的30%以上,而北京这个老北京涮肉也是这些科技天才最喜欢的“生物加油站”。

甚至连保洁阿姨都笑称,“我就是那87年进京洗涮肉锅的,看着这帮孩子们从大学到创业,一路见证了太多梦想和汗水。”

融科的故事: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家庭

融科不仅是科技公司,还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

楼里的保洁阿姨和保安大叔们成了这里的“隐形英雄”。

白天打扫卫生、站岗值班,晚上与儿女们分享成功喜悦的故事让人动容。

记者曾报道,夜班保洁王大叔的女儿清华大学博士后,儿子在研究院工作;另一位保安的儿子在国防大学博士后成为刑警。

这些故事点亮了融科这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让它充满了人情味。

融科:人才与创新的聚集地

融科有其独特的魔力,源于中关村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聚集使得这里成为了科技人才的高地。

DeepSeek团队中的很多核心成员,比如研究MLA架构的北大和北邮毕业生,还有那位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都是从这些高校走出来的。

海淀区集中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学者,他们为中关村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据显示,北京海淀区拥有的AI学者占全国的30.6%,位列全国第一。

中关村:创新的原点

中关村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这里曾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源地。

在一家破旧的仓库,1980年,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宣告成立。

这家公司名叫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创始人陈春先是硅谷模式的践行者。

虽然他曾因给员工发津贴遭遇非议,但终究改革的车轮没有停下,而是推动了中关村的发展。

今天的中关村,已从电子一条街蜕变成中国的硅谷,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创业传奇。

中关村不仅拥有人才的积累,还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企业、研究机构,这里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中关村的建筑不仅仅是写字楼,更是充满活力的创新载体。

下一站:算力与数据的大模型之争

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的启动预示着一场新的AI时代的争夺战。

这里正在打造大模型、智能制造等七大细分产业的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中关村不仅会继续吸引顶尖人才,更会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中关村这片土地上,创新如潮水般涌动,它的魔力不在于有多少独角兽孵化,而在于让每个怀揣梦想的人相信——那些看似疯狂的想法,值得用一生去追求。

下一个“DeepSeek”,不论它选择诞生在哪里,都将继续彰显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可能性。

融科和中关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创新和未来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