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深得器重的魏延,为何刘备一死,就那么多人想要他的命

推荐 04-22 阅读:10 评论:0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魏延的事儿。想必大家都知道,刘备在世时,对魏延是相当的器重。又是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还在众人面前夸他能抵挡曹操的大军。可是谁又能想到,刘备一咽气,魏延很快就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背后的曲曲折折,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还得从蜀汉的朝堂争斗、个人脾气秉性,还有战略方向的转变说起。

先说魏延这人的脾气。史书里写他:性矜高,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这人脾气大、架子也大,除了刘备,他谁都不放在眼里。在军营里,他跟长史杨仪简直是水火不容,有一回俩人吵急眼了,魏延直接拔刀要砍杨仪,要不是费祎在中间拦着,当场就得闹出人命。这种针尖对麦芒的关系,在刘备活着的时候,靠着主公的威严还压得住,可刘备一走,诸葛亮就犯嘀咕了:我要是哪天也不在了,这俩大爷不得把蜀军折腾散了架?所以说魏延这臭脾气,早就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再来看蜀汉的权力交接。刘备在世时,朝堂靠他的个人威望镇着,各派系还能相安无事。可刘备一死,权力基本到了诸葛亮手里,这时候的朝堂格局就变了。魏延虽说手握兵权,是镇北将军兼汉中太守,但他既不是诸葛亮的嫡系,又跟文官集团不对付。诸葛亮执政讲究个稳字,可魏延偏偏是个爱折腾的主,二人在北伐策略上分歧特别大。就说子午谷奇谋吧,魏延自己觉得这是个奇招,可诸葛亮觉得风险太大,说啥也不同意。一来二去,俩人心里的疙瘩越来越大。

关键一点是:诸葛亮还得考虑身后事。他知道自己死后,能镇住魏延的人一个也没了,这老将要是发起脾气来,谁能拦得住。所以临终前开军事会议,诸葛亮故意没叫魏延,直接把退兵的事儿交给了杨仪、费祎。魏延知道后当场就炸了:丞相没了,可仗还得接着打啊,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就坏了大事呢?他一怒之下,带兵抢先南下,还烧了栈道,不让杨仪他们退兵。这样一来可好了,让杨仪抓住了机会,直接给魏延扣了顶“谋反”的帽子,让马岱把他斩了。

话说回来,魏延真的是想谋反吗?从他的所作所为看,或许更多是咽不下这口气,想跟杨仪争权,顺便接着完成北伐的事儿。陈寿在《三国志》里也说,魏延压根没想投靠曹魏,只是想除掉杨仪这帮人。但在权力斗争里,哪儿有什么对错,你只要闹得朝堂不稳,那就得被收拾。魏延空有一身本事,却不懂得收敛锋芒,不明白在权力面前,个人能力再强,也得学会低头。

说白了魏延的悲剧,跟蜀汉的政治生态脱不了关系。刘备靠个人魅力把大家聚在一起,却没有留下一套像样的制度,来保证权力平稳过渡;诸葛亮靠自己的威望维持局面,却只能用临终遗命来解决内部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像魏延这种有能力却没后台、有脾气却没城府的人,一旦失去靠山,那不就成了斗争的牺牲品。

可惜历史没那么多假如,要是魏延能改改自己的臭脾气,跟同事处好关系;要是诸葛亮能找到个调和他跟杨仪的办法;要是蜀汉能有更完善的制度来管管这些权臣,说不准魏延能有个好结局。但在那个乱世里,个人的命运早就被绑在政权的战车上了,再厉害的将军,也躲不过时代的摆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