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粮荒加剧,放弃中国后, 紧抱美国大腿,马科斯如愿以偿?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大米进入“粮食安全紧急状态”。宣布“粮食安全紧急状态”将使菲律宾国家粮食管理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向地方政府和其他政府机构出售作为缓冲库存的大米,以稳定当地米价。同时通过采购当季收获的稻米来补充缓冲库存,从而惠及当地农民。缓冲库存是指确保能用于紧急情况以及政府救灾计划的大米库存。菲律宾国家粮食管理局此前表示,一旦宣布进入“粮食安全紧急状态”,计划在六个月内售出15万吨大米。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菲律宾一直未能实现基本的粮食安全,其粮食严重依赖进口。2024年菲律宾大米进口总量创下468.4万吨的历史新高,比2023年的360.7万吨高出近30%。2022年马科斯在竞选总统时,承诺将米价降至每公斤20比索,但菲律宾统计局在2025年2月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月中旬菲律宾全国大米的平均零售价仍然高达每公斤48.12比索。菲律宾智库伊本基金会去年10月曾表示,2021至2023年间,菲被列为东南亚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
菲律宾大米(资料图)
菲律宾政府肯定也不能就这么干看着。他们得想办法解决这个大米缺口。可能会加大从国外进口大米的力度,让更多的大米涌入国内市场,缓解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但也得考虑资金的问题,进口大米也得花钱呐,而且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也不稳定,要是价格涨得太高,菲律宾的财政压力就更大了。或者政府也会鼓励本国的农民多种大米。可这也面临不少难题。种植大米需要土地、资金、农资等等,很多农民本身手里就没多余的钱去扩大种植面积。
据菲律宾农业部统计,在菲律宾家庭预算支出里,大米占比将近10%,贫困家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也就是说,普通的菲律宾家庭,几乎需要用十分之一的收入去购买粮食。导致菲律宾粮食安全成为一大难题的原因有很多,天灾的打击与人祸的推波助澜皆在其列。但不论是何原因,缺少粮食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这是任何国家都逃脱不了的定律。菲律宾民众日常主食为大米和玉米。当下,这些食物价格上扬,民众购买压力增大,其生计必然遭受严重影响。
菲律宾饥荒(资料图)
近年来,菲律宾在仁爱礁等问题上一再出尔反尔,挑起事端。并且倒打一耙,与西方媒体合谋在南海问题上抹黑中国形象。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菲律宾每一次的兴风作浪,背后都有美国推波助澜的身影。南海,为何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美国,制造这一系列冲突与问题的目的又是什么?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深入南海一线,在系列纪录片《世界变局与中国应对》下集《破浪前行》中,展现历史、地缘政治和媒体对当今世界权力博弈的影响,为您揭晓答案。
近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出访菲律宾,会见菲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和国防部长吉尔伯托·特奥多罗。这是赫格塞思任内首次亚太行到访的第一国。抵达马尼拉之前,他先后在夏威夷和关岛停留。前者是美军“印太司令部”总部所在地,后者则是其在亚太力量投射的前哨基地。访菲期间,赫格塞思除了老调重弹渲染“中国威胁”外,还给菲政府送上大礼包。美国将向菲律宾部署额外的先进能力,包括NMESIS反舰导弹系统和无人水面车辆。
南海局势(资料图)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碰瓷"行为由来已久。从仁爱礁的"坐滩军舰"到黄岩岛的渔船碰瓷,从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到现在的"联合巡航",其套路始终如一:用虚假叙事制造"受害者"形象,借助外部势力狐假虎威。但历史事实不容篡改——无论是1898年《巴黎条约》还是1930年《英美条约》,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从未包括南沙群岛和黄岩岛。中国海警局的巡航执法录像清晰记录着:菲方每次所谓"运补"行动,都伴随着大批记者的长枪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