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趟老家发现:随着60、70后逐渐老去,年轻人开始断亲了

教育 05-13 阅读:15 评论:0

五一假期回了趟老家,去参加了一场婚礼。

热闹是挺热闹的,但细看下来,发现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长辈们在操持,年轻人几乎没露面。

那些我们小时候经常见面、过年还一起放鞭炮、嗑瓜子的亲戚,现在不是没来,就是来了也匆匆一面。

不禁让人感慨一句——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不认亲”了?

其实,很多家长老师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学生放寒暑假回家,哪还有时间去串门走亲戚?

别说走亲戚了,有时候连家里人都见不了几面。

过去那种“初一走爷爷家、初二去姥姥家、初三拜大姨家”的年俗,早就悄悄淡出了年轻人的生活节奏。

不是不认亲,而是心力交瘁

很多人说,“年轻人现在断亲了,没情义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这些当家长、当老师的也知道,年轻人现在的压力实在太大。

刚毕业就要想着找工作、攒钱买房;

工作以后天天加班,还得抢着一点假期喘口气。

五一长假?

实话说,第一天在路上、最后一天在返程,中间三天恨不得贴在床上躺着不动。

别说走亲戚了,连爸妈都没空好好陪。

而且,年轻人回趟家,动不动就要面对“考得怎么样啦?”、“工资多少啦?”、“买房了吗?”、“怎么还不找对象?”、“你表弟都当爸爸啦,你还单着……”

这些问题,真是比工作汇报还难应付。

尤其是那种一年见不到几次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见面就想把你从里到外翻个遍,让人避之不及。

说到底,年轻人不是不想亲近,而是累了、怕了,想躲一躲这些“伪热情”和“高高在上的关心”。

时代变了,亲情也要换种方式表达

我们小时候,亲戚之间联系得多,因为大家基本都在一个村、一个镇,有什么事打一声招呼就能帮上忙。

可现在不一样,城市化加速,很多年轻人从小在城里长大,和亲戚聚少离多。

住得远、聊不来,自然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亲近了。

但这不代表亲情就没了。

真的出了什么事,亲戚们依然会站出来帮忙。

疫情期间,有个留学的学生说她爸妈感染了病毒,是叔叔婶婶们四处联系帮她爸妈送药,还托人给她抢票回国。

她说,真正有家的感觉,是在那一刻被亲人守护着,那份温暖,一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断亲”也许只是一种表象。

年轻人不是不想回归家庭,而是希望在亲情中感受到尊重、理解和温柔的接纳,而不是压力、比较和质疑。

给孩子们多一点空间,也给自己多一份理解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个现象呢?

或许我们得换个角度去看。

如果亲戚真的希望跟年轻人亲近,就别总是打听隐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参照系。

其实,一句“最近过得好吗?”胜过一连串的拷问;

一顿不谈成绩、不讲道理的饭局,比几十条“为你好”的建议更有温度。

别忘了,现在的孩子早已活在一个信息万象、节奏飞快的时代。

他们需要陪伴,但更需要被尊重。

亲情并不是非得靠频繁走动、长篇大论的关心来维系,它也可以是一种默默的守候、适时的理解和不打扰的陪伴。

也许再过几年,当这些年轻人经历了生活的起伏,经历了足够的跌倒与爬起,他们会回过头来重新理解亲情、家庭的意义。

而那时候,能留下来让他们愿意回去的亲人,大概也正是那些从不逼问、从不打扰、总在远处守望的那一类人。

写在最后

亲情不会真正“断”,它只是变了模样。

从以前的“常来常往”,变成了现在的“默默守候”。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我们这些在学校工作的老师,或许都能在这个时代的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与亲情的相处方式。

愿我们都能理解彼此的不容易,也愿亲情在变与不变中,依然温暖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