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这三种心理能力的人,无法过上好日子,快来自查一下吧
你有没有想过“过好日子”这件事情其实是需要很多心理能力的。
小时候看故事美好的结局,总是某某某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但现实是即使好日子就在眼前,不少人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阻碍而止步不前。
前些日子有朋友告诉我,在经历了三年的治疗后,他下个月开始终于可以不用再吃抗抑郁药了。
我第一反应当然是恭喜对方,但对方告诉我说其实他对自己好转了这件事情非常不安。
因为好转意味着周围人不会再处处让他不会再格外关心他。
也意味着他要承担起很多本来因为生病而暂时放下的责任。
如果你或者周围人在面对一个更好的未来时,却有意无意止步不前,今天的内容就是为你准备的。
我们可以一起来聊聊安然过好日子所需要牵涉到的三种心理能力。
希望能支持更多人活出更舒适的状态。
首先“过好日子”需要有哀悼的能力。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很诧异,因为哀悼这个词听起来和好日子八竿子都打不着,怎么就扯到一起了呢?
其实哀悼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一个人直面丧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用各种奇怪的方式去避免自己体验顺序。
比如有的人失恋之后迅速投入下一段恋爱,或者幻想复合。
虽然这样的做法也有皆大欢喜的可能。
但更多时候,不加以反思沉淀的失恋期可能会让人在相似的不健康的情感模式中打转。
看似是模仿来到了下一段,但其实还是以某种形式在复制过去不那么好的日子。
反复与并不合适的人建立关系,并没有真的朝前走过。
好日子的本质是允许自己成长和拥有新的经验。
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这句话换种方式理解就是放慢脚步、正视现实、好好放下旧的新的才能进来。
其次,过好日子需要有消化内疚的能力。
有朋友最近搬到了国外住,虽然新的环境令他舒适开心。
但他也发现自己无意识中会有种愧对父老乡亲的感觉。
比如他会感觉自己不怎么好意思发朋友圈分享生活中开心的事情。
甚至会在吃穿住行的不同方面无意识的去苛刻自己,失去了那种享乐的能力。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
这种无意识中对于享乐的意志以及内疚感和父母有关。
允许自己过得比父母好,从表面看是一种超越。
但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背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背后是有幸存者或
者胜利者的内疚在那里的。
如果你感觉自己有这一类的心理阻碍。
也许可以试着在允许自己过更好的日子的同时把这份内疚转化升华为更有意义建设性的事情。
比如我那位抑郁症好转的小伙伴就打算把自己患病和康复的过程写成小说去支持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
也许通过这样的过程他才可以更加安然允许自己拥有新生活。
过好日子还需要有分离的能力,因为进入新的状态意味着就要告别过去,而这就是一种分离。
如果一个人有巨大的分离焦虑。
那么即使更好的生活在前方招手,他也很有可能无法告别过去。
宁可呆在那些并不美妙的熟悉感觉里。
这种心态背后往往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婴儿心态,那就是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既便不舒服也要被大人照着,而不是离开他们去勇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过得好不好的责任都在大人手里。
如果过得不好,那也是他们的责任不是我们的。
分离焦虑其实人人都会有,也并不是一种可以完全被消除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分离焦虑对于关系其实是健康的。
如果你察觉到自己因为无法告别过去而影响了去过好日子的可能性,那么保持这份觉察本身就是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开始。
你可以在自己准备好的时候试着跨出去一点点,再跨出去一点点,用自己舒服的节奏朝前走。
相信开启新生活只是时间问题。
相信你看到这里已经明白“过好日子”真不是字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愿小伙伴们都能心安理得的越过越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