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创作”的法官题材电影,上映6天票房37元仅一人观看?
由广西高院与西安识君影视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我国首部少数民族法官题材电影《云上法官》首映式座谈会举行。电影上映,多家官方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曾经获得过第六届新加坡国际文化节“金胡姬花”最佳民族文化电影,还入围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公布的2024乡村振兴主题电影20部影片名单。
据介绍,首映当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检察院等单位代表,部分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电影主创团队代表齐聚一堂,交流分享电影创作情况和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探讨影视作品赋能法治宣传的创新创作途径。
为何会出现隆重推荐、意义重大却观众无人捧场的局面,网上给出的评价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电影宣传不力。纯粹的法治电影本身就是小众电影,尽管获得过大奖,但公映时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如今的电影宣传造势很重要,没有大牌明星的加持,仅是靠情怀和艺术氛围,很难获得广泛的关注。二是如今的观众口味和眼光越来越刁。“有的电影,值得花钱去影院看; 有的电影,不花钱在家电视看;有的电影,倒贴钱那也不想看。”高成本艺术片、宣传片,很难让观众自掏腰包的到影院去受教育,为别人的人设鼓掌而感动自己。以上的评论是客气的,也有网上评论干脆直接而不留情面。如有的网评是,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情稀碎,毫无逻辑可言,甚至还有点压抑,典型的卖情怀的电影甚至与普通人的世界存在巨大的沟壑;观众们纷纷给出差评,认为电影剧情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未能展现法官调解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法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生硬,缺乏真情实感,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虽然没有看过影片,但也知道,虽然国家法治建设呼声很高,现在法治题材的电影想要获得好评和热映,真的太难了。烟语君认为,导致如此局面的,主要的原因是,影片的创作者还是离不开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角度,对人物和剧情的刻画和演绎,还是那种高大上、一身正气、不食人间烟火的设计要求,最终导致无论投入的拍摄热情越高、主旋律宣扬越高,距离现实生活越远,距离观众越远。都知道人数过百三六九等,人数过十心态各异的道理,可在这些主旋律电影中,凡是涉及到职业群体的,一律都是以正面示人,凡是涉及到个人角色塑造的,都是完美无瑕抛家舍业。这明显的不符合社会现实啊!即便在优秀的人物,缺点是应该有的,错误也是会犯的。这一点还不如早期的港台电影,如《警察故事》,片中的主角也会因暴力执法被人投诉被上司训诫,也会偷看美色闹出笑话,也会害怕被群殴而狼狈逃跑,警察群体中也会有败类等等,但不变的是主角工作起来临危不惧、身手了得,跟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真是在这有血有肉、不离主题的剧情,让观众不知不觉、嬉笑怒骂中树立起对警察形象的信任感。
近年来热播的法治题材,《毒舌律师》、《第二十条》、《误判》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他们有大导演大明星制作的,也有小明星小成本制作的,其中的共性都不开以上总结的这些特点。用网上的留言观点是,能让观众花钱都进影院的电影,除了影片的精良制作,要么是娱乐性、奇幻性的爆米花电影,要么是能引发共情、内涵现实的剧情电影。至于观影后的感触和感悟,需要让观众通过观影自己去体会,而不是电影里直白的教育观众要认识到什么、讴歌某某某。国家的法治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当下的专业法律人士也有数百万之多,法治题材的电影不可谓没有受众,也不缺影片的爱好者。例如,烟语君的网友就是某律所主任,就自费组织律所的全体人员观看过《毒舌律师》,好评不止。中国不缺优秀的法律人,不缺优秀的法律故事,缺的是能反映现实、讲出观众真心热爱的法律故事的电影人。真心希望,中国的法治题材电影,不要在出现“年度票房惨案”这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