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甜馨发单曲:贾乃亮和李小璐的人脉,如何撑起女儿的梦想?
2025年4月3日,12岁的贾云馨(甜馨)以一首《WAKUKU》正式开启音乐人身份,单曲播放量12小时破千万。
这个在综艺里金句频出的萌娃,十年后蜕变为Z世代新星,背后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蜕变,更是娱乐圈资源与人脉的集中展演。
父母贾乃亮与李小璐罕见“合体”应援:前者换上女儿新歌头像激情打call,后者化身“夸夸团团长”全网造势。
乐华娱乐的官方助推、网友的“养成系”狂欢、星二代特权的争议……
这场出道秀的每一个细节,都撕开了内娱生态的隐秘规则——当顶流家庭的资源反哺下一代,是助力梦想,还是特权游戏?
01 人脉即资本:甜馨的“出道战”背后藏着多少父母筹码?
1. 李小璐的“闺蜜名额”,揭开娱乐圈隐形规则
甜馨发歌后火速辟谣签约传闻,一句“杜华阿姨和我妈是好朋友,刚好有个名额”堪称教科书级公关话术。
看似轻描淡写的“名额”,实则是娱乐圈资源置换的冰山一角。
李小璐与乐华CEO杜华的私交,让甜馨绕过了素人难以企及的选拔机制,直接拿到顶级公司的制作资源。
这种“闺蜜经济”在圈内并不罕见——王菲女儿李嫣的时尚资源、陈凯歌儿子陈飞宇的影视资源,无不印证着“人脉即通行证”的潜规则。
2. 贾乃亮的“父爱营销”,流量与争议齐飞
甜馨发歌后,贾乃亮立刻转发支持,李小璐也亲自为女儿打call,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架势,让单曲迅速破圈。
贾乃亮为支持女儿,将微博头像换成单曲封面,更喊出“女儿你放心飞,老爸永远是你的头号听众”的口号。
贾乃亮深谙流量密码,此前甜馨因《爸爸回来了》走红时,他便以“女儿奴”人设圈粉无数。
如今再度复制套路,却因父母婚姻破裂的背景显得微妙——究竟是助力女儿追梦,还是消费亲子关系维持热度?
3. 乐华的“试水”逻辑:押注星二代性价比更高?
乐华为甜馨量身打造单曲,看似冒险,实则稳赚不赔。
一方面,甜馨自带“国民闺女”话题度,省去新人培养的巨额宣传成本;另一方面,与贾乃亮、李小璐的合作可能为乐华撬动更多明星资源。
业内人士透露:“星二代业务已成经纪公司新赛道,他们既有粉丝基础,又有家庭保驾护航,风险远低于素人。”
资本与星二代的合谋,正在重塑娱乐圈造星规则。
02 网友吵翻了:是“资源咖”还是“追梦少女”?
1. 反对声:天赋不足硬捧,透支路人缘
《WAKUKU》上线后,争议最激烈的莫过于甜馨的唱功。
网友吐槽:“声音粗犷却硬唱甜歌,修音都救不回来”“听完只想问:乐华审美怎么了?”
更有人翻出她此前在综艺中跑调的视频,质疑其音乐天赋。
当实力撑不起资源,“强推之耻”的标签难免被贴上。
对比王菲女儿窦靖童的创作才华、黄磊女儿多多的舞台剧表现,甜馨的跨界显得准备不足。
2. 支持派:有资源不用才是傻,星二代也是拼爹妈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娱乐圈本就是资源游戏:“普通人砸钱学才艺、买热搜,和星二代用父母人脉本质没区别”
“李小璐自己就是童星出身,当然懂怎么帮女儿铺路。”
更有粉丝强调甜馨的努力:“她才12岁,愿意尝试就值得鼓励,总比躺平啃老强!”
这种争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的认知撕裂。
3. 行业反思:童星出道,是捷径还是陷阱?
杨紫、张一山等童星的成功案例,让不少家长将孩子推向娱乐圈。
但心理学家指出:“过早曝光可能扭曲儿童价值观,学业与事业的平衡更是难题。”
甜馨曾在社交平台透露“想演戏但没自信”,如今却高调发歌,难免让人担忧:父母的期待是否掩盖了孩子的真实意愿?
毕竟,李小璐曾因“做头发事件”事业崩盘,贾乃亮也转型直播带货,甜馨的出道难免被解读为“家庭翻盘希望”。
03 甜馨的未来:人脉能撑多久,终究要看实力
1. 星二代光环是把双刃剑
参考欧阳娜娜、木村光希等星二代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父母的光环能打开第一扇门,但后续发展全靠个人实力。
甜馨若想摆脱“资源咖”质疑,必须拿出过硬作品。
音乐领域竞争激烈,与其硬闯唱跳赛道,不如发挥她在综艺中展现的高情商特质,转向主持或影视。
2. 贾乃亮李小璐的“合体效应”能维持多久?
父母离婚后罕见联手为女儿造势,短期内话题度拉满,但长期可能引发审美疲劳。
若甜馨后续作品乏力,公众对“营销过度”的反噬将更猛烈。娱乐圈的残酷在于:人脉能买来机会,但买不来口碑。
3. 行业需要更健康的造星机制
甜馨事件暴露出娱乐圈资源垄断的痼疾。
相关部门应加强选秀节目监管,推动“星二代”与素人在同一起跑线竞争。
毕竟,一个靠实力而非血缘的行业,才能诞生真正打动人的作品。
结论:别急着给甜馨贴标签,时间会给出答案
12岁的甜馨站在梦想起点,父母的护航无可厚非,但娱乐圈的生存法则终究残酷。
网友的质疑并非针对她个人,而是对“资源垄断”的不满。
若她能以作品证明自己,今日的争议将成未来逆袭的注脚;若止步于“拼爹妈”,则难免被流量反噬。
说到底,人脉撑得起一时梦想,实力才撑得起一世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