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团再砸50巨资,吞下中国145年中药老字号!究竟为了什么
网上一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中药在日本、最好的中医在韩国、最好的针灸在美国”,短短一句话将中国中医的艰难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网上更是传出我国一家百年老字号中药连锁店余仁生,被日本用50亿给直接收购了,要知道曾经巅峰时期的他也是可以和一些知名中医店掰掰手腕。
让无数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个知名产业为何要将掌控权交给日本,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日本财团收购“余仁生”,并非临时决定,而是早有计划的商业行动,他们看重的不只是“余仁生”的名气和完善的供货渠道,更看重其代代相传的秘方,这些秘方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华,拥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利益。
可以说,日本财团的目标不仅仅是收购一个品牌,更是希望掌握具有独特价值的医药配方,从而在医药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如果日本药企能够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就能更容易地进入全球的中医药市场,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早在2022年,这场收购就已悄然启动,甚至为了确保成功,日本三井物产和乐敦制药强强联合,共同设立了一家特殊目的公司SPC。
他们首先通过基金悄悄买入余仁生的一些股份,像水滴石穿般慢慢进入企业内部,接着这家SPC公司出面,以高价从新加坡淡马锡等股东手中收购了剩余股份。

至此这家历史悠久的知名品牌正式易主,收购发生后,很多人担心这是不是文化掠夺,人们怀疑,这不单单是商业活动,而是早有预谋的文化掠夺计划。
日本“汉方药”的野心换句话说,日本企业看中的可能不只是余仁生这个品牌,而是通过收购余仁生,更好地进入潜力巨大的亚洲医药市场,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他们的汉方药,抢占市场份额。

日本手中的汉方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五六世纪,那时候中国的中医药传到了朝鲜半岛,之后又传到了日本,最初的汉方药主要用来治疗感冒、发烧、咳嗽这些常见的疾病,用的药材也都是当地能找到的。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日本人把从中国传来的中医药和本地的药材特性、文化习俗结合起来,慢慢形成了现在这种独具特色的汉方药体系,多数汉方药做成冲剂、颗粒剂等方便服用的形式,就像西药一样。

进入21世纪,日本的“汉方药”产业发展迅速,年销售额超过2100亿日元,市场规模非常可观,这些日本产的“汉方药”不仅在日本热销,还在亚洲和欧美国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逐渐在全球医药市场崭露头角,凭借其标准化和高规格赢得了不少认可。
可在这蓬勃发展的景象背后,也存在一个关键问题:日本对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内在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基本是模仿学习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这成为了“汉方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着它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于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本药企开始寻求与中国中药企业合作,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取更优质的中草药配方和相关技术,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回顾余仁生的发展史,中间也是充满了不少的曲折。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那时清朝衰败局势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一位名叫余广的医生,怀着救死扶伤的信念,支撑着祖传下来的医馆,然而连绵不断的战火并没有放过这个救死扶伤的家族。
为了保护祖传的中医秘方和家族血脉,他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南洋去,他带上历代积攒的中药知识和一些珍贵药材,踏上了前往马来西亚的漫长旅程。

在异国他乡,余广开始了新生活,他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务边小镇,开了家叫做“仁生”的药材铺,继续行医,当时东南亚聚集了很多华人,他们远离家乡,这些人大多做着重体力活,深受疾病和鸦片的困扰,健康状况不佳。
余广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这些同胞摆脱病痛,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他的药材铺成为了当地华人的一处避风港。

后来余广的儿子余东璇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梦想,在父亲的用心指导下,他学到了很多中医药知识,而且表现出很强的做生意能力,1898年余东璇正式开始管理药材铺,为了记住父亲,他把店铺的名字改成了“余仁生”。
年轻的余东璇没有因此止步,他用敏锐的商业眼光,扩大了药材的种植、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业务,努力把“余仁生”这个牌子推广到更大的市场。

之后几十年,余仁生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方开了许多分店,生意越做越大,但余东璇始终记得自己的家乡,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1928年,余东璇把公司总部搬到了香港,历经几代人的奋斗,“余仁生”已从最初的小小药材店成长为东南亚最大的中医药企业之一,它传承了珍贵的祖传秘方,这成为了它发展壮大的基石。

文章信源:
界面新闻2024年4月4日---日本财团将收购新加坡中药公司余仁生国际
环球时报2023年5月7日---警惕!日本巨头密集收购中国中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