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萨普”:华丽表象下的困境挣扎
在非洲刚果(金)及刚果(布)的街头,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作 “萨普”(Sape)。平日里,他们可能是出租车司机、木匠、工人或是餐厅服务员,身份平凡无奇。然而,当他们换上精心搭配的欧美高端时尚服饰时,整个人瞬间气场全开,仿佛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破旧的棚屋、坑洼的土路,在他们的映衬下,都好似变成了闪耀的时尚秀 T 台。
萨普文化,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晚期,便已在刚果(金)、刚果(布)崭露头角,成为一股独特的力量,随后在欧洲的刚果侨民社区也蓬勃发展起来。像刚果(布)的传奇歌手斯特沃斯・尼亚科斯,以及刚果(金)的巨星温巴老爹(Papa Wemba),都曾是萨普群体的精神领袖。尼亚科斯甚至让刚果(布)的萨普文化带上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色彩,围绕着衣着与态度,构建起了一种别样的信仰。
回溯历史,自 1960 年代独立以前,刚果(金)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刚果(布)则是法国殖民地。在殖民之前的巴刚果王国社会,人们就极为重视华丽服饰,习惯通过堆砌服饰珠宝来彰显自身地位。进入殖民时期后,即便遭受欧洲殖民者的压迫,许多人依旧借助服饰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安德烈・玛茨瓦便是其中典型,他在对抗法国殖民时,建立了近乎宗教性质的弥赛亚团体,同时,他还以穿着精致的西服闻名,被视为最早的 “萨普之父”。
不过,萨普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这些萨普们并非真正的富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需要努力借贷,才能购买那些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时装。在刚果的社会环境里,成为萨普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现或赢得优越感。有些家族长辈是老萨普,昂贵的服装与相关知识得以代际传递。这就导致,当其他非洲国家的人们能自在地穿着本土服饰时,刚果人却因萨普文化的影响,在穿着选择上受到限制。
在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有着与萨普截然不同,但同样令人唏嘘的 “时尚” 现象。在埃塞俄比亚的南部山区,这里极度贫困,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却别具一格。传统印象里,非洲人的头部饰品多由当地鸟类羽毛、兽角、兽齿等打造,充满民族特色。可这个地区的小村庄,村民们放弃了这种传统方式,转而将目光投向在我们看来明显属于垃圾的东西,比如啤酒瓶盖与手表,并把它们当作装饰品。当地妇女喜欢将这些物品简单处理后,串在一起做成类似头冠的东西戴在头上。据说,在这一地区,头上啤酒瓶盖与手表数量越多,就越能代表这户人家富裕与尊贵。因为实在太过贫穷,买不起金银玉器,只能用这些唾手可得的东西来替代。甚至连小孩子也受此审美趋势影响,村民们闲来无事就外出捡拾这些东西,谁收集得多,便归谁所有。廉价的火柴,也成了孩子们头上独特又具创意的装饰。只是非洲天干物燥,这样的装束着实让人担心会给孩子带来危险。
从非洲的时尚现象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种复杂的矛盾。萨普们追求时尚,在高端时尚穿搭中寻求尊严,可背后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引发犯罪问题;而像埃塞俄比亚南部山区的村民,因贫困用垃圾做饰品,在无奈中形成了独特的 “时尚”。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时尚与贫困,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尚本应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可在非洲这些地区,却被贫困扭曲,成为一种无奈的挣扎。
不得不说,非洲的这些 “另类时尚” 现象,是其独特历史、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萨普文化与非洲的殖民历史紧密相连,而用垃圾做饰品的现象,则直观反映出当地极度贫困的现状。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非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我们在惊叹于这些独特时尚现象的同时,更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帮助非洲改善经济状况,让人们真正摆脱贫困,以更自由、美好的姿态去追求时尚与生活。
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非洲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点赞、关注,让更多人了解非洲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期待未来非洲能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说不定,在未来,非洲时尚能以全新的、积极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