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也是一种疗愈》,洞察幼儿心理的宝典,父母必备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全神贯注于手机或其他事务时,孩子吵闹着求陪伴玩耍,我们或许会不耐烦回应:“自己一边玩去,我现在没空理你。”
又或者,打开电视、递上手机,让孩子在屏幕里寻乐趣。可这般做法,孩子的心灵会渐渐与我们疏远。在物质充裕的现代社会,幼儿真正渴求的并非丰富物质享受或美食,而是父母耐心的陪伴。也许,陪伴本身就是缓解分离焦虑的一剂良方。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一书,详细记录了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观察者借助“观察”这一手段,记录18位幼儿成长故事,深入探讨2 - 5岁幼儿在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期间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以及他们克服俄狄浦斯焦虑、在现实经历中实现自我人格发展与成长的历程。
在儿童心理治疗领域,“观察”是探寻儿童问题根源的有力工具。观察者忠实记录幼儿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以及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情况。这些详实记录资料,为儿童心理治疗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信息。
这本书汇聚了20多位儿童心理治疗师的经验分享。他们从历史、家庭观察、幼儿园环境观察以及特定环境中的幼儿观察案例中汲取体验,通过多维度感知与学习,运用“观察”这一便捷且强大的工具,去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情感发展和行为举止。
阅读此书,你或许会心痛,或许会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熟悉的孩子身影,真切感受到幼儿成长中的挣扎、爱憎分明和不屈努力。无论是幼儿园教师、儿童心理师,还是为人父母者,书中那些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场景,都可能帮你找到答案,促使你及时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就像身为父母的我,不再单纯为孩子调皮而烦恼,而是认真思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怀疑是否是“分离焦虑”在作怪。
对于2 - 5岁的幼儿而言,让他们用完整语言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极为困难。但深入阅读这本书后,你可能会理解孩子的行为,甚至情不自禁转身给孩子一个拥抱。

本书共18章,每章都是一个真实经典案例。当看到幼儿做出稚嫩行为时,我们常感叹他们不懂事,却忽视了这正是他们发展的黄金时期。温尼科特曾说:“要逐步让婴儿认识世界,不然他们会觉得分离无比恐怖。”
(一)婴儿期:筑牢安全感根基
以第一章为例,婴儿时期父母需与婴儿建立可信赖的安全感。过于频繁或长时间单独留婴儿一人,可能致使婴儿无法与父母建立信任;而另一极端,婴儿一哭父母就立刻抱起,又易让婴儿过度依赖。
(二)断奶期:影响一生应对丧失的开端
断奶同样是关键时期。克莱因指出,婴儿期处理断奶的方式,往往影响着我们一生应对各种丧失的模式。此时婴儿内心会充斥愤怒和担忧,担心喝光乳汁让母亲生病,害怕母亲离开,甚至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全部。

(三)分离与俄狄浦斯冲突:幼儿的焦虑与抗争
分离和俄狄浦斯冲突是三岁左右幼儿及其家庭面临的发展性难题。孩子初上幼儿园,便体会到内心焦虑和恐惧,因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行为“反抗”来保护自己。当孩子焦虑地觉得父母要离开、抛弃自己时,会不断对母亲说:“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以为这是孩子撒娇,实则他们正处于焦虑恐惧中,借这话掩饰内心不安。观察者关注幼儿在园的不同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通过对比,能助力家长和专业人士透过表象,从实际综合表现中分辨幼儿是服从、顺从、抑郁还是适应困难。
(四)二胎诞生:幼儿心理的巨大波澜
很多人觉得一个孩子孤单,再生一个能作伴。但鲜有人知,二胎出生会在2 - 5岁幼儿心中掀起怎样的心理风暴。书中第三章案例“俄狄浦斯焦虑:二胎的诞生”提到,二胎出生会改变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弗洛伊德说:“当新生命出现在婴儿室,孩子通常能察觉到异样,觉得自己权利被剥夺、侵害,会对新生儿产生嫉妒和敌意,对母亲‘不忠’感到不满,常通过令人讨厌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
现实中,我们常见两个孩子在父母面前争宠,总让老大让着老二,这使老大内心不满,甚至背着父母欺负老二。实际上,这源于老大接收的信息,以及母亲生下二胎后他产生的焦虑和嫉妒,是对“被抛弃感”的反击。所以,我们应多给予老大关注,让他内心明白,弟弟妹妹的到来并未改变他在家中的地位和在母亲心中的位置。要知道,所有行为皆有深层原因,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或出于自我保护本能,或为吸引成人注意。

这本书关于观察者的陪伴,实则也给我们诸多警示与经验。
(一)亲子关系层面:自我反思,优化相处模式
从亲子关系角度看,家长阅读书中大量实际观察案例时,可进行自我反思,提升对幼儿的认知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判断。与儿童相处时,不再一味指责批判,而是从多维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尝试用科学方式相处,增进亲子关系亲密度。从中摸索适合观察孩子的方法,深入了解孩子内心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研究层面:为观察者提供实用方法
从研究角度出发,这本书为“观察者”提供众多方法技巧,有助于在幼儿领域深入研究。能让更多学者和观察者走进现实,贴近幼儿记录言行,快速、真实地掌握儿童发展变化。可以说,它是“观察者”的一本实用学习指南。
(三)心理疗愈层面:探寻问题根源,助力儿童康复
从心理疗愈视角来看,我们能学到,要真正疗愈心理疾病儿童,需真实可靠的信息。观察者理性分析,能帮助专业人员找到孩子问题根源,尽快制定适合孩子的解决办法。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状态一直吸引着专业人士探索,从心理学家到心理医生,再到精神科专家,都在竭力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观察者是个不错的“工具”。

我们深知,2至5岁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成长期,父母在此期间的陪伴意义重大,影响孩子整个人生发展。很多人探究原生家庭影响,却不知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止于童年和青春期,2 - 5岁的幼儿期同样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