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先用后付”,赶紧查看自己是否已经关闭,以免中招

娱乐 03-25 阅读:0 评论:0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现今,我们进行网购的平台,大部分具有“先用后付”功能,这个功能是各大电商以消费者的信用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

对于此功能,有的人说进行网购的时候更加便捷了,也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费陷阱”,使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消费认知降低,无意中多花了好多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先用后付”这个功能,早在2024年11月央视就进行了曝光,明确表示其具有不小的风险,消费者经常在不经意间就中招了。

那么,“先用后付”究竟存在什么“消费陷阱”呢?消费者又如何查看是否关闭该功能呢?

央视曝光“先用后付”

“先用后付”这个功能顾名思义就是不用提前付款,等到货后再付款,比如我们消费者在拼多多或者其他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消费者的信誉积分达到平台规定值后,可以零元下单该商品,等到商品到后确认收货后再进行付款。

对于“先用后付”功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网友就十分喜欢该功能,表示在购物平台挑选很多商品,零元下单很方便,不会占据开支,这样商品到了可以有选择的留下,并且是免运费的,不喜欢的直接退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有一部分消费者持相反的态度,认为“先用后付”这个功能会使自己冲动消费,零元下单很多商品,付款时对自己的资金情况认知不足,会严重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

在2024年11月央视对于“先用后付”进行了报道,有不少的消费者反应,在他们进行网购时,付款时弹出来的是先用后付的界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并且消费者不需要输入指纹或者密码,只需点击下单,便进行了购买,不少消费者因为手滑购买了很多商品,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此功能可能影响中老年消费者的判断,他们对于网购并不是很熟悉,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先用后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购买界面写了零元下单,使得他们误以为这是一种网购平台的产品试用推广,无需自己支付费用便可以享用该产品。

在商品到货后,这类消费者确认收货后,才发现了这个功能可能已经掏空了自己的钱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央视新闻对于此类现象曝光了案例,在某日黑龙江哈尔滨的王先生发现了家里的快递异常的多,经过了解后发现了这是他的老父亲用“先用后付”购买的。

然而自己和父亲并没有在购物平台上设置“先用后付”此功能,在下单时,为何购物平台会默认选择“先用后付”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先生对于该事情进行表示,平台为什么不协商就更换成“先用后付”这种支付方式,家里的老人对网络购物并不是很懂,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影响了信用该怎么办。

此类的事件并不是只有王先生家一件,针对类似的事件,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对于此类事件发表了意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购物平台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开通了“先用后付”这个功能。

如果消费者想要关闭“先用后付”时,购物平台要让消费者很轻松的找到该入口,尤其是对于网购不是很了解的一些老年人,使他们可以轻松关闭。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盲目消费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外,“先用后付”还有三个风险容易被消费者所忽视,而这三个风险可能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是消费者可能会承担透支风险,现今好多人开通花呗,花呗额度很高,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然而并没有偿还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用后付”这个功能类似于花呗,购物平台垫付费用,但是需要消费者在后期进行偿还的,这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但没有偿还能力。

第二个是消费者可能会承担违约风险,现今部分电商平台在“先用后付”开通界面时标注,违约方逾期付款的,除需支付违约金外,还需要承担电商平台对于违约行为的维权所支出的各种费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部分消费者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时,并没有充分看其条例,并且购买完商品后,没有及时支付费用,常常违约,因此承担了这些费用。

第三个是消费者可能会承担“降信风险”,大部分之所以可以消费者开通“先用后付”功能,是因为个人信用评分达到了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消费者在确定收货后,没有在规定时间进行付款,可能会降低我们的信誉积分,使得我们的个人征信因此受到影响。

个人征信对于消费者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如果个人征信受到了影响,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们找工作时,一些用人单位会查个人征信,会严重影响求职的成功率,并且失信被执行人无法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

除此以外,个人征信对于我们生活还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因为“先用后付”导致个人征信收到影响,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先用后付”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使消费者购物便捷,但一些平台却越来越过分,用“先用后付”这个选项诱导消费,甚至使得很多人找不到关闭该功能的入口。

广大消费者如果遇见因“先用后付”引起的纠纷,应及时投诉,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信息来源:

1.原文登载于新浪财经2025-03-15 关于““先用后付”真的香?这些法律风险要注意”的报道

2.原文登载于首都网警2025-03-20 关于“老人网购入“坑”:所谓免费,竟是“先用后付”的套路”的报道

3.原文登载于新京报2025-03-12 关于“法官提醒消费者远离网购陷阱:“先用后付”或存在信用风险”的报道

4.原文登载于北晚在线2025-03-13 关于““3·15”来临,揭秘线上消费欺诈套路:“先用后付”有何风险?”的报道

5.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4-11-28 关于““明明没付款但商品到家了?来看“先用后付”的千层套路”的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