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能霸凌老师,包括学生
在我还没当老师之前,心里对老师这个职业也曾是满满的敬仰。
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听起来多么光鲜、自豪啊。
可真等我走进教室,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残酷。
现在的老师,几乎成了社会食物链的最底层:
谁都能来踩一脚,学生、家长、领导、社会舆论…甚至连路边的狗都不放过我们。
说个真事。
去年夏天,市里因为溺水事故频发,要求各中小学暑假期间开展家访、宣传防溺水。
一个通知下来,本来该放松的假期全泡汤了。
我们一组两个人,要家访30多个学生,跑了整整五个小时,走到腿都快断了。
最荒唐的是,我们不仅要跑腿、流汗,回来还得写一堆形式主义的家访材料。
你以为辛苦就算了?
不,还得冒着“生命危险”。
我特别怕狗,有次去家访,一进院子,一条大狗“嗖”地窜到我身边,我当场僵住不敢动。
屋里一大家子正热火朝天地打麻将,听到我喊了半天“我是学校老师啊”,才慢悠悠出来把狗拉开。
那一刻,我真是心里发凉——老师有多卑微,从狗到人,都给我上了一课。
但这些都算小事。
更扎心的是,那些令人心痛、却几乎没人替老师发声的大事。
比如,有老师因为学生上课睡觉叫醒了他,结果被学生殴打致流产;
比如有怀孕老师多次申请卸任班主任,学校不同意,甚至遭到辱骂。
这些事件,处理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而受害的老师,只能默默吞下委屈。
很多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不理解,现在是:学生出事了,全社会都各种铺天盖地地批评教师批评教育;老师出事了,就像没那回事一样。大家的生命权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教师拼尽全力考上的工作却要被各种戳脊梁骨?”
这句话,说出了太多老师的心声。
面对校园暴力,社会舆论的天平永远偏向学生;
面对家校纠纷,老师们几乎没有话语权。
我们本以为,河北邯郸的校园霸凌事件能敲响警钟,可一年过去,不但没好转,反而有了更恶劣的“跟风效应”:
哪里学生打架,家长就立马住院、拍照、发短视频、找媒体,张口就是几十万赔偿,有的甚至指望用闹事换来孩子保送高中。
在这样的生态里,校长、局长自顾不暇,老师们更是小心翼翼,不敢管学生、不敢严厉要求,更别提批评惩戒。
许多老师调侃:“现在上课,先给学生磕三个头,求你们别给我惹事。”
听起来像笑话,背后却满是心酸。
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畸形生态。
家校关系紧张,家长动辄打市长热线,社会舆论风声鹤唳,学校一味忍让,老师人人自危。
甚至有家长半夜十一二点打电话给班主任,抱怨孩子家里不收拾,说这是老师没教好,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最可怜的是,学生自己。
这一切的恶果,终将还是学生来背负。
老师们为了自保,不敢冒风险,学校的管理越来越僵化。
教育,慢慢失去了温度,失去了陪伴和引导的力量。
曾经那些愿意多管一点、啰嗦一点、用心一点的老师,如今只剩下一个目标:“活着。”——这不是玩笑,而是现实。
教育被反噬到这种地步,真的令人痛心。
可怕的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整条"河流"的水质变坏,人心出了问题。
我们原以为,一次次事件能成为警钟,可现实却往更荒谬的方向狂奔。
那么,谁来为教育站台?谁来替老师发声?谁来让教育回归初心?
也许我们一时改变不了大环境,但至少可以提醒身边的人:
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教书机器”,他们也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善待。
教育的美好,不该消失在恐惧和防备里。
我们都在等待那个可以安心教书、安心育人的日子,那一天,希望别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