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时代,普通人怎么让好内容“自动”疯狂传播?
刷屏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而是变成了多点对多点的立体网状结构。每个人都能自由地传播信息,也能听到几乎任何你想听到的任何人的声音。摄影师偶然拍下的“惊鸿一笑”让淳朴帅气的丁真走到了大众的面前,带火了理塘;能“听懂”剪发需求的理发师晓华迅速被大家知晓,短视频账号一时间涨粉百万,理发排队一号难求;一首“挖呀挖呀挖”的儿歌,让黄老师一夜爆红,如今宝爸宝妈们哄孩子随口都要唱上几句。
这些传播奇迹背后藏着《疯传》揭示的底层逻辑:信息传播早已不是广告商的独角戏,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接力赛。作者乔纳·伯杰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让内容自发传播的秘诀不在百万粉丝的KOL,而在六个触手可及的原则。
一、社交货币:年轻人正在用消费兑换"身份勋章"
当你在小红书晒出星巴克樱花杯,本质是在传递"我是懂生活的精致女孩";男生们抢购限量球鞋时,鞋盒上的编号就是进入圈层的通行证。就像苹果手表用户自发分享健身周报,那些跳动的卡路里数字和三环完成图片,本质是当代年轻人的自律勋章。记住:人们分享的从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奢侈品的展现和谈论,本身也是自我炫耀的基础。
二、环境诱因:让日常细节成为传播开关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路过奶茶店突然哼起"我爱你你爱我",这就是"诱因"在起作用。用一些刺激物激发人们的记忆,激活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想到相关的内容。蜜雪冰城用魔性旋律种下听觉记忆点,比直接打折更能触发消费冲动。超市把口香糖放在收银台,结账时的无聊时间让购买率提升37%。所以说,目之所及你的目光所能看到的地方都是一个隐形的广告位,无论是公交车的车身还是餐馆吃饭的餐垫,放上相关的讯息,都能让产品达到种草和转化的效果。
三、情绪杠杆:找到集体情感的爆破点
前些年鸿星尔克直播间被"野性消费"挤爆的事件,印证了"情绪"的传播威力,当年轻人把对国货的支持转化为"缝纫机冒火星"的幽默段子,品牌故事就变成了群体情绪的载体。这种情绪传播比明星代言更凶猛,因为它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了故事的主角。但要注意情绪的双刃剑效应,茉莉奶白与《永夜星河》联名,有的门店仅释出 7 套联名产品,被网友质疑搞饥饿营销,引发抱怨和不满。
四、公共展现:把隐形需求变成显性信号
公共性的原则在于制造一种行为渗透力和影响力,让人们购买了产品之后更加有回味的感觉,以此激活人们愉快的记忆与联想。就比如商家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都会用试用或现场演示的方式让顾客看见,把产品公开化,把需求透明化,这样才能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又或者,像健身App把运动数据生成海报,本质上是在帮用户把"自律"可视化,把目标用户想要表达的信息“说”出来。据说,某书店把畅销书腰封改成"已有853位读者在读",比"年度好书"的标语有效10倍。
五、实用价值:年轻人愿意为"有用"当自来水
当闺蜜群里出现"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推荐的防晒霜清单",它的传播力远超任何广告。给到用户都会自动传播的实用价值,关键要找到"知识缺口",比如之前爆火的"特种兵旅游攻略",就是切中了大学生"少花钱多体验"的刚性需求。上海地铁周边20家宝藏面馆、三步搞定手办制作……满足的是年轻人的生活和爱好需求。记住:实用价值才是内容长尾传播的永动机。
六、故事包装:让信息藏在闲聊的糖衣里
电影《流浪地球2》的"五十岁以上出列"台词变成全网热梗,本质是让价值观附着在故事载体上。你会发现家族群里转发最多的养生文章,往往开头都是"我二姨夫吃了三个月..."这种故事传播比广告更高级,因为它让传播者成为了意义的共创者。
据不完全统计,人们平均每天要传播16000个词的信息,每小时要共享1亿段关于品牌的宣传语。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节点的时代,制造刷屏内容不再是明星、专家学者的专利。当你想推荐好物、推广活动甚至说服家人时,不妨先问自己六个问题:这件事能成为别人的社交资本吗?这个活动有什么细节能唤起参与的情绪?参与过程有可视化的痕迹吗?对他人有实际帮助吗?能不能包装成一个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故事?
事实上,最持久的传播永远发生在真实的人际网络中,信息的疯传在于“口碑传播”。就像公司楼下的煎饼摊老板娘,她不用懂社交媒体,但凭着"多加葱花不要辣"的记性和送豆浆时那句"小姑娘今天气色真好",硬是让整栋写字楼的白领都成了她的野生代言人。
下次当你产生分享冲动时,不妨多问一句:这个动作正在触动stepps六个传播魔法中的哪个按钮?
Social Currenc社交货币:我们会共享那些能让我们显得更优秀的事情
Triggers诱因:顶尖的记忆,风口浪尖的提醒
Emotion情绪:当我们关心时,我们会去共享
Public公共性:构建可视的、正面的事物
Practical Value实用价值:如果有用,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共享
Stories故事:以闲聊为幌子的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