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角色构建差,姚笛演技下降被吐槽,徐正溪也“带不动”
我是冲着《痕迹》这个片名去看剧的,听上去还挺玄乎的片名,再加上介绍简介里我总结的刑警+法医+犯罪心理学联合探案的设定,让我对这部剧很有兴趣。
我发誓我不是冲着男女主颜值来的,因为对我来说,颜值只是开胃菜不能当正餐。
看完后发现,就算是颜值,实际上也没擦出什么火花来,至于剧情,还是有看点的。
你说什么是颜值吧?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TVB陶大宇的那部《刑事侦缉档案》开始看的时候也没有觉得陶大宇帅,(后来才知道他当时被称作师奶杀手,不过那时我还小)可是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我觉得这个人“很有味道”,他和郭可盈就是一对神仙搭档。
看了很多部剧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开始没觉得他帅,后来越看越觉得帅呢?因为“帅”或者“漂亮”只是最初对一个人的第一眼感觉。
就像有些人在生活中,你刚认识他的时候没有觉得他怎么样,可相处久了,却觉得这个人很有味道,有内涵,渐渐地,你发现,TA比你刚刚认识的时候“帅”(漂亮)多了。
《刑事侦缉档案》在当年因为剧情的紧张刺激有逻辑性,吸引了很多观众,渐渐地,让主角们也在剧中大放异彩。
所以一部什么样的剧能吸引我们往下看?绝不是颜值!是要有合理的剧情,这是基础。
回到《痕迹》,一部大家共同破案的故事,那么剧情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的悬疑剧、探案剧有几种形式,有的是一季只讲一个案子,从头到尾,此类剧优秀的不少,一般来说,都是叙事比较宏大的有时代背景的居多。
还有一种是一季分20集左右,主线只有一、两个案子,暗线会牵扯到其他一些案件。
而在刑侦剧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几集说清楚一个案子,(一般是4集以内)这种拍摄手法的优点是节奏快、紧凑,让观众绕有兴致可以一个案件接着一个案件,跟着剧一起,被带入。
2000年前后国内刑侦剧的标杆《重案六组》、《案发现场》、《刑警使命》都是用了这样的叙事手法,一般2集为一个案件,《重案六组》在第四季开始,延续这种模式的同时还有一条隐藏在这些案件背后的一个最大的嫌疑人,这是写刑侦剧之后的一个突破口。
《痕迹》采取的也是类似《重案六组》等经典剧相似的模式。
因为拍摄手段和各方面硬件的进步,《痕迹》在道具和服装以及演员的妆容方面都比2002年开始的《重案六组》条件上优越很多。
尤其《痕迹》导演刘璋牧最早就是摄影出身,对这方面的关注会更有偏重。
可剧情有看点,不代表剧情逻辑完整和合理,如何把“看点”串联起来,才是导演组的真本事,悬疑剧的内核是“悬疑”,剧情的厚度是一部剧成功的关键。
还是拿当年的《重案六组》或者古装剧《神探狄仁杰》举例,这些经典,都是靠剧情的完美闭环、层层递进的抽丝剥茧,赢得观众心的,尤其是《神探狄仁杰》。
而再看《痕迹》明显因为节奏快的原因,逻辑的严密性不够,犯罪动机的说服力也不够。
这样又会出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角色人物的构建有明显瑕疵,这是最要命的。
我们抛开演员个人在生活中的阅历不说,因为如果我们拿演员个人的生活阅历说事,显得太过主观,评价一部剧,是需要抛弃一些主观代入的。
这部剧太想突出主角光环反而让主角的光环湮没了,因为这是一部网剧,平台想打造的也是“高颜值、高智商的养眼的刑侦队伍",这样的人设可惜没有树立起来。
尤其是姚笛演的梁麦琦这个角色(我们单纯分析角色)这个人设相对不够清晰。
什么意思呢?就是她的外在形象,放在任何一部现代剧中,都是可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放之四海皆准”,青春剧也可,刑侦剧也可,职场剧也可。
这就很尴尬了,电视剧任何一个位置都要有相对应的人设。
这是一部剧是否可以走进观众心里的关键啊,哪怕法医和犯罪心理学专家这些和我们平民百姓日常相差很远的职业,也要让我们一看就感觉到“哦,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不是吗?
但《痕迹》没有做到,可以说,梁麦琦就是一个千人一面的角色,不信,今天在《痕迹》里,明天你放在另外一部剧试试,还照样可以,这就很失败了。
再者,我看到女主角确实有凹人设之嫌,从表演来说,就是很“硬”,痕迹很重。
剧组的化妆应该还是蛮牛的,可以把尸体做得那么仿真,那为什么,女主的光要打得那么重呢?姚笛是漂亮的,可这妆容,过重了,不像是一个犯罪心理学警察,把姚笛化妆得脱俗一点、清新一点,不好吗?
人物的外在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摄影出身的导演,显然是忽略了这一美感。
刑侦剧同样可以让女警察很美啊,像《重案六组》里的季洁(王茜饰)我就觉得她有一种潇洒的美。
一部剧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整个一盘棋,《痕迹》因为较多漏洞,让人设部分的不足更加突出,这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