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斯大林得知我国举办开国大典的时间,严肃地说:敬请改期
【殊途终归定京城】
1948年春天那会儿,全中国到处都在打仗,解放战争正打得火热。延安的一个土窑洞里,毛主席穿着军大衣,低着头在那琢磨事儿呢。
看看这地图,黄河就像一条大长龙一样摆在眼前,旁边围着几个历史味儿十足的城市。新中国该选哪个地方做首都呢?
这个问题在中共领导层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热烈商量。有人就说了,咱选延安咋样?那可是革命的摇篮,党和军队都是从那儿起家的,在陕甘宁这一片儿,老百姓基础牢得很。再说了,西安是汉唐时候的老都城,名气大得很,跟延安也挨得近,选这儿,那简直是太合适了。
有些人觉得选南京挺合适。他们这样想,要是解放军打下了这座民国时期的都城,按照历史上改朝换代的老规矩,自然该在这儿定都,表明新时代替换了旧时代。
考虑了好几个地方后,洛阳和开封这两座老牌历史城市也被提了出来。洛阳啊,大家都说它是“天下的中心”,历史上总共有十三个朝代在那里建都;开封呢,在北宋时期,它是政治文化的老大,地理位置也相当不错。这几个城市各有各的好,但最后还是没被选上。
没想到,毛主席曾经对东北的哈尔滨很感兴趣。这个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地方,有着特别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它离苏联挺近,工业实力强,铁路网也很完善。最关键的是,国民党在这里几乎没啥影响力,就像一张干净的画布。毛主席从政治、军事还有国际关系的多个方面仔细琢磨,感觉哈尔滨有成为国家首都的可能。
1949年刚开始那会儿,党中央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把眼光放到北平上。北平这块地方,政治、文化啥设施都挺齐全,关键位置还特别好。它能管住华北地区,跟东北那边联系也方便,要调度全国力量也挺快。
1949年9月底那会儿,特别重要的一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热热闹闹地开场了。会场里头,各行各业的代表们聚在一起,扎扎实实地商量起了首都选哪儿的问题。大家伙儿琢磨来琢磨去,最后都纷纷举手,一致拍板决定,把北平作为咱们的新首都。
【刘少奇访问苏联】
1949年夏天,莫斯科城里来了些重要人物。是刘少奇带着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团队到了苏联,他们来的主要任务是给新中国找帮手和支持。
代表团成员没想到的是,斯大林对这次到访特别上心,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师哲,这位代表团里的成员,后来讲起这事,说他从1949年7月起,一直到斯大林去世,斯大林对中国的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过问得特别仔细。
因为最高领导亲自过问,苏联那边对中国的事情都特别上心,处理起来那叫一个迅速,真的让人挺吃惊的。
访问活动快结束时,斯大林突然来了个大转折:他叫其他代表团的同志跟着高岗先回去,却偏偏把刘少奇和翻译师哲给留下了。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三个在莫斯科城外孔策沃的那栋大别墅里,过了段超难忘的日子。这别墅地盘大得很,环境也是一级棒,每个角落都能看出大国头头的眼光和档次。
那个夏天下午,斯大林特地陪着刘少奇去他的私人大院子逛逛。走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他们俩聊的内容不再只是那些正儿八经的国家大事了。
斯大林很高兴地给刘少奇展示他自己种的庄稼,特别是那片从中国带来的谷子,谷穗在阳光下金灿灿的,特别耀眼。斯大林说等谷子熟了,要一起尝尝,他说话的时候,满脸都是真挚的盼望。
在一个随意的交谈里,斯大林自己动手解决了一个外交上的小误会。他跟刘少奇讲了讲为啥要让苏联在中国的大使罗申跟着国民党政府跑到广州去,说白了就是为了盯着国民党的动静,可不是想跟国民党拉关系。这话一说,就能看出斯大林对中苏两边关系有多看重,也表明了他站在新中国这边。
斯大林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位强硬的大佬对外宾这么热情。在孔策沃别墅待的那段时间,斯大林露出了他平时不轻易展露的一面:他不光是个一本正经的政治大腕,还是个喜欢摆弄花草的普通人;他不仅心里装着国际上的大事小情,还特别看重朋友之间的感情。
【日期提前】
中央政府打算好好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打算搞个大型的开国大典,一开始打算在1950年1月1日办。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后来定的日子不是1月1日,而是10月1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外交和历史原因。
1949年7月份,刘少奇接到中央的任务,跑到苏联去报好消息,还想争取斯大林支持新中国建国。那时候,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差不多定好了,打算在1950年新年那天开国大典。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斯大林一听这安排,脸一下子就拉长了,看起来挺担心的。
他直接说道:“你们挑的开国大典日子不太合适,最好还是换个时间吧。”这话一出,刘少奇感到非常意外,连忙问为啥这么说。斯大林认真地对他说:“你们有没有想过,无政府状态会引发很多麻烦,可能比你们想的还要棘手得多。”
刘少奇听到这话,心里头有点懵,一时间没琢磨透斯大林那话里的深层意思,但他反应快,赶紧就应承下来,说要把这个建议带回去给党中央好好琢磨琢磨。一回到国内,刘少奇立马就通过电报,把斯大林提醒的事儿一字不落地告诉了中央。毛泽东接到电报后,二话不说就召集了中央的同志们开会,大伙儿一块儿开始琢磨起这事儿来。
毛泽东书读得多,特别是历史书,他脑子里很快就想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明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朱元璋往北打的时候,选了南京做都城,等元朝皇帝跑了,他立马就宣布建国了。这事儿给了毛泽东不小的启发。他琢磨着,斯大林提醒他的那些话,不光是为了外交上好看,更是对国家安稳、国际形势看得透。
如果新中国迟迟建立不起强有力的政府,那西方那些大国,特别是美国,可能就会瞅准机会插上一脚。他们会说中国还是“乱成一锅粥,没政府管”,然后以此为理由来干涉咱们。
接着,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拍板决定要提前办开国大典。他在中央的会上,把斯大林提议的重要性好好说了一通,重点就是要赶紧收拾好这乱摊子,让国内稳住,别让外面的势力来捣乱。经过一番热闹的商量,党中央最后拍板,把开国大典的日子从原计划的1950年1月1日,挪到了1949年10月1日。
这个决定意味着新中国真正站上了历史舞台,给中国往后的发展铺上了更坚实的路。打那以后,每年的10月1号就成了全国人民一块儿欢度的“国庆节”,代表着咱中华民族挺直腰板的辉煌时刻。那三个月的历史转折,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