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加速!一带一路国家35%贸易用人民币结算
近年来,美国频繁将美元“武器化”,例如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将俄银行踢出SWIFT系统等行为,引发各国对美元安全性的担忧。
目前全球约30%的国家面临美国及其盟友的制裁,远超三十年前的10%。
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因担忧美国制裁风险,选择以人民币直接结算对华贸易,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东盟、金砖国家等区域组织推动本币结算,以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汇率风险。
例如,马来西亚提议成立“亚洲货币基金”,巴西等国积极与中国达成本币结算协议。
且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本币贬值、资本外流压力。
减持美元资产、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成为自救手段。“去美元化”浪潮持续升温。
中国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本币结算合作,成效显著。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攀升至35%,较2022年增长12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通过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为贸易便利化提供支撑。
2023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5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货物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25%。
2024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速,跨境支付金额突破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几乎与全球主流支付系统规模持平。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末,已连通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处理业务金额超123万亿元。
同时,中国与3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在31个国家设立了33家人民币清算行,为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提供了便捷通道。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本币结算合作已渗透至能源、基建、科技等多个领域。
2023年——
中法完成首单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
巴西宣布与中国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
印尼翎亚航空通过人民币支付国产ARJ21飞机租金,成为中国飞机出口的首单人民币结算案例。
2024年,马尔代夫、泰国等国也加入本币结算行列,涉及农产品、制造业等商品进口。
此外,人民币在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快速增长。
2023年,支付机构办理的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金额达9474亿元,同比增长24%。
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出海”,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际B2B收款交易量同比激增447%,服务贸易收款月均复合增长率超43%。

截至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1家人民币清算行,并与40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超4万亿元。
2023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占比达48%,首次超过美元(47%)。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4年7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达4.74%,创年内新高。
2025年,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16国贯通,实现7秒到账,手续费降低98%,为跨境支付效率带来革命性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去美元化”行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