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激光武器实现了高能持续!美国做不到的,我们又做到了?
激光武器这种事物,曾经只是出现在电影情节中。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激光器的设计和制造。
然而如今的事实证明,先起步的美国已被我国赶超。
美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首台红宝石激光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氦氖激光器及半导体激光器等多种类型。
尽管这些早期激光器的输出功率相对有限,尚不能直接用于制造如激光枪这样的高能量需求设备,但它们在技术上的突破无疑为高能激光器的后续发展铺设了重要的基石。
后来,在红宝石激光器的基础上,美国的科研团队继续研发出化学激光器,并成功了。
该激光器具备产生高强度激光束的能力,为激光武器的研发开辟了道路。
这一创新成果,引起了美国军方对激光枪概念的高度关注,并促使军方开始资助相关的研究计划。
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了多项研究项目,涵盖了固态激光器与光纤激光器等领域。
这些科研努力为激光枪的后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80年代,激光枪便开始投入军事范围,比如在飞机上安装激光器,用其瞄准和击落导弹等目标。
步入21世纪后,激光武器的发展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一方面,得益于固态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激光技术的持续进步,为激光枪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全球各国逐渐认识到激光武器在军事应用中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大投入,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和开发工作。
除了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及英国等众多国家,也都在积极研发多种类型和规模的激光器,并在军事领域内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与应用探索。
比如说俄罗斯作为“后起之秀”,在激光枪领域上有着不少让人惊讶的成绩。
俄罗斯开发出了一款名为“短脉冲”的激光武器,该武器能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高强度的激光束,具备摧毁导弹、飞机等目标的能力,展现出了非凡的威力。
俄罗斯还有多个激光系统,比如佩雷西姆系统、佩列斯韦特系统、寻衅者系统等等。像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的俄乌冲突中,就有寻衅者系统激光武器应用到其中,展现出了快速瞄准和强大的杀伤力。
显然,激光枪的应用正在重塑现代战场的格局。它不仅能胜任传统的攻击任务,还展现出了卓越的反导防空能力,能够轻松拦截来袭的导弹和其他空中目标。
在防御层面,激光武器构筑起一道保卫基地及关键设施的坚固防线。更进一步,激光枪还能与自动化作战系统无缝对接,推动实现无人化战斗,从而极大降低了战场的人员伤亡风险。
所以也有不少人说,激光武器将会是未来一个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虽然说美国在激光武器这一领域上是“老大哥”,但是他们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之前,美国军工巨头的高能激光系统,算是使用激光武器里面功率最高的,但是它的功率只有500千瓦,只能拿来烧无人机。
对于美国人来说,要让激光武器在保持高功率输出的同时,还能维持长输出时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科学家提出了并联多个激光武器的解决方案。经过研究,发现如果要达到“高功率和长时间同时达到”的效果,就需要通过多个激光器同时攻击同一目标,可以迅速提升被攻击位置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毁伤效果。
然而,这需要多个激光武器在极短的时间内精确同步,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
美国科学家曾认为这种级别的时间精确度难以实现,因为所需的超精密原子钟在实验室环境下都极为珍贵,更无法在战场等恶劣环境中使用。
特别是如果遇上海上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激光武器的作战距离,意味着其只能在可见的范围内发动攻势,并不能实现精准打击。
而且,激光枪难以保存完好,容易受到损坏。此前,美国非洲司令部曾经获得过四部激光武器,而且大多数情况之下也只有一部能够正常运行,这意味着保存方面会比较困难。
甚至,美国还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和氮化镓的元素,才能让他们发展激光武器。
但是,这些技术问题在我们眼里并不是什么难事,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将“不可能的事情”实现落地。
去年,《光学学报》期刊上刊登了一项关于高能激光武器的最新科研成就,中国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设备,该设备不仅具备发射高能激光的能力,还能确保长时间的稳定运行。
中国科研团队创新研发了一种高效冷却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驱散激光武器运作时积聚的热量。
这一突破使得激光武器能持续发射出高品质的激光束。从理论上讲,只要保障充足的能量供给,该激光武器便能实现不间断的运行。
针对时间精度的需求,我国科研工作者成功研发了一款名为IM-TF3的超精密铯原子钟。这款原子钟体型庞大,高度达到1.5米,近似于一个单开门冰箱的尺寸。
即便是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以及极端恶劣的运输环境中,通过卡车进行长途跋涉后,IM-TF3依然能够维持其计时精度,偏差仅为万亿分之一秒。
尽管迄今为止,不少西方科学家仍对此持怀疑态度,并认为与美国等经验丰富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相关成果可能存在不足。
然而,中国依然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以中国的LW-60激光武器系统为例,它已被誉为当前国际上射程最远的车载激光防御系统之一。
这款武器系统的射程之远令人惊叹,足足达到了6公里,远远地将美国现有的26千瓦级车载激光武器甩在身后。
这意味着,一旦敌方无人机企图靠近,LW-60能在它们踏入防御范围之前就实施精确打击,为防御方赢得了更多的反应时间和更大的战术机动性。
LW-60不仅射程卓越,其打击威力同样不容小觑,60千瓦的强大功率,足以轻松瓦解敌方的光电装置、无人机,乃至小型导弹。
另外,中国还推出了“天穹”综合反无人机作战系统,该系统着重于系统化的集成与整合。
它巧妙地将激光武器、无人机干扰装置以及电子战设备等多元化手段融为一炉,构筑起一套既高效又全面的防御网络。
显然,我国在激光技术领域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拥有着不逊色于甚至超越美国的先进技术。
中国在这些地方也有着厉害之处不只是激光武器,中国在其他不少武器的研究上,也要比美国厉害得多,甚至有些武器是美国所没有的。
第一个就是反舰弹道导弹,它是通过对传统弹道导弹进行技术革新而诞生的,具备了精确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反舰导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速度——超过10倍音速,并配备有可变轨的弹头,这使得它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几乎无懈可击,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
DF-21D作为中国首款反舰弹道导弹,以其强大的威力、高精度的打击能力以及敌方航母战斗群难以有效防御的特性而著称。
据外媒报道,其射程覆盖1500至2100千米的广阔范围,能够有力地遏制位于第一岛链内的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行动。
后面我国更是研发出DF-26C型导弹,它可以打击4500千米的美关岛基地和美航母舰队,震惊了不少美国媒体。
第二个是远程空空导弹。面对美国空导弹技术的威胁,中国历经重重挑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这款导弹。
霹雳15采用了先进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其最大射程可达200千米,并且具备两次点火加速能力,速度高达4马赫的超高速。
因此,一旦被霹雳15空空导弹锁定,敌方战机几乎无法逃脱,这标志着中国在当前空空导弹技术领域的顶尖水平。
第三个亮点在于高超音速导弹技术。有趣的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竟是美国人。早在十年前,美国就已着手进行相关试验,并雄心勃勃地宣称其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系统能在1小时内打击全球任意目标。
美国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X-51A便是其中的代表。
X-51A的设计最高速度可超过6马赫,然而,在试射过程中,X-51A却总是出现问题,要么是速度未能达到预期,要么是发动机工作时间过短。经过四次试射后,该项目最终被搁置。
后面美国还发明了AGM-183A的高超音速武器,但最终还是以发射失败告终。
而我国研究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倒也拿出了不少亮眼成绩。
其中之一便是DF-17高超音速导弹,这款导弹不仅射程轻松超过上千公里,还具备出色的机动变轨能力。它能够采用独特的“打水漂”飞行方式,有效规避美国的反导系统,目前该武器已经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此外,中国还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武器装备,展现出了强大的国防实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会研发出更多更为先进的武器系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即使是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们也不能忘记国耻,时刻准备着,并且要保持自己的作战能力,才能够在这世界上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