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被日军俘虏,拔枪对准太阳穴连开三枪,枪却没响

推荐 04-24 阅读:0 评论:0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前赴后继,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冀南被俘,历经生死考验,最终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劫法场行动中重获新生,他就是刘志坚。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刘志坚的传奇人生,探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一、穷苦出身,投身革命

艰难的少年时光

1912年,刘志坚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贫农家庭。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里,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家里兄弟三个,刘志坚排行老二,从五六岁起,就要帮父母劳动。每天天不亮,他就要上山打柴、拾蘑菇,有时还去稻田和池塘里摸鱼虾、钓田鸡。秋收季节,白天他要拾禾线、捡茴根,晚上还得帮母亲搓草绳、打草鞋,第二天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皇叔一样,提着草鞋上街去卖。尽管家境如此艰难,但父母深知“睁眼瞎”的坏处,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孩子去识字。10岁那年,刘志坚好不容易进了学堂,然而只读了一年就因家境所迫辍学回家干活。一年之后,在家里一个叔伯的热心资助下,他又念了9个月的书。但此后,家里再也没钱供他继续读书,他只能彻底辍学回家劳动。

少年的刘志坚,饱尝了受剥削压迫之苦。为了生计,他给富人家放牛、砍柴、割猪草、打短工、当长工,生活的苦难磨炼了他不怕吃苦的意志。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刘志坚心中渴望着改变命运的曙光。

拥抱革命,踏上红军征程

1928年,刘志坚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这是他踏上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1930年5月,18岁的刘志坚参加了红军,从此正式走上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征程。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坚一直战斗在彭德怀领导下的红三军团。参军后,尽管他只读过不到2年书,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上进心,先后担任秘书、文书科长、秘书处处长、青年部部长、直属队总支书等职。在长征途中,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刘志坚调任红四方面军宣传部部长,不久又改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刘志坚担任129师宣传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成为部队中重要的政治工作骨干。

二、冀南军区任职,深入敌后

成为冀南军区“四把手”

1938年5月,刘志坚随副师长徐向前挺进南宫,支援陈再道的东进纵队。1942年4月,刘志坚担任冀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此时,冀南军区的领导班子中,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都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刘志坚则位居第四把手。在冀南军区,刘志坚积极参与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为冀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火纷飞中的紧急会议与分兵行动

1942年,是华北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日伪军频繁进行扫荡,多位将领英勇牺牲,如太行3分区司令员郭国言、6分区司令员范子侠,新7旅政治部主任刘诗松,冀南4分区司令员杨宏明、政治部主任孙益民等。为了应对严峻的局势,加强反扫荡作战指挥,10月初,冀南军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4个首长分头行动,司令员陈再道去3分区,政委宋任穷去1分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去2、4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前往较远的5、6分区。

三、突遭被俘,英勇不屈

陷入重围,身负重伤

1942年10月15日夜,冀南4位首长每人由一个骑兵班护送,趁着夜色赶赴目的地。刘志坚和组织部长张策也带了一个骑兵班,两天两夜后到达预定宿营地枣强县大师友村。然而,村外枪声四起,他们已经被日军重重包围。在突围战斗中,刘志坚右腿大腿中弹落马,无法行走。他艰难地爬进旁边的沟里,先把文件吃掉,以防止重要军事机密落入日军之手。

被俘后顽强抵抗

恰巧翼南银行总经理胡景云路过,但一个人抬不动刘志坚,于是赶紧去找人。可惜他一去再也没回来,半路被日军捉住了。刘志坚身上有结婚3年的妻子刘莱瑛的照片,还有一块怀表。他刚把照片和怀表埋到土坑里,日伪军就围了上来。刘志坚深知自己身份的重要性,如果落入日军手中,将面临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可能会泄露重要机密。于是,他拔出手枪,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可惜枪没有响。他又两次抠动扳机,枪还是没有响。刘志坚被日军俘虏后,关押在驻地大营,这里距离枣强县城不到20公里。

四、刘邓严令,全力营救

刘伯承下达死命令

刘志坚被日军俘虏,生死未卜,这一消息让冀南军区和太行军区心急如焚。129师师长和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心急如焚,他给陈再道下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刘志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陈再道不敢怠慢,迅速命令副司令员王宏坤、6分区司令员易良品亲自出马,组织营救行动。

线报传来,燃起希望

10月的冀南秋意渐浓,深夜的6分区司令员易良品还没睡意。突然,门外一阵嘈杂之声,紧接着门口的岗哨和警卫员带进来一个伪军,手里还拎着一只鞋子,这只鞋子就是刘志坚的。原来,刘志坚使用的手枪,被警卫员出发前一天清洗时,不小心弄坏了撞针。率先发现刘志坚的2名伪军,其中一人以前是八路军20团的警卫员,虽然几经辗转,穿上了伪军的衣服,但良心未泯,有心帮助刘志坚逃脱。刘志坚虽然是政工干部,但是有勇有谋,报了一个假名字,一口咬定自己是一个副团长。这个伪军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偷偷拿着“信物”来报信。

尽管易良品将信将疑,但还是马上报告了陈再道。陈再道早已在大营通往枣强县城不到20公里的路上,设了六道封锁线。得到确切消息后,马上请示刘邓,决定伺机“劫法场”。

五、劫法场成功,英雄重获新生

知己知彼,提前布局

冀南八路军的情报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提前获得了准确消息。20团副团长楚大明带2个连在半路上“守株待兔”。当押送刘志坚的日伪军进入埋伏圈时,战斗打响。伪军们见势不妙,纷纷躲了起来,30多个日军被干掉大半。一场干净利落的“劫法场”战斗很快结束,刘志坚被顺利救出。

日军无奈,八路智勇

事后,日军称“八路狡猾狡猾的”,而刘邓首长则长长舒了一口气。1941年,刘志坚被送到后方路过八路军总部,彭总再三祝贺他真是幸运。

六、战后人生,续写辉煌

战后职务与贡献

参加营救刘志坚的易良品和楚大明,先后牺牲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刘志坚则继续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新中国成立后,大难不死的刘志坚担任过情报部长、总政宣传部长、副主任,军科院政委、昆明军区政委、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等职。他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军队政治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忆往昔,感慨万千

2006年3月11日,刘志坚辞世,享年94岁。在1955年9月,主席在怀仁堂接见授衔将领时,仍诙谐地对刘志坚说:“你就是那位劫法场救出来的刘瘸子!”刘志坚赶紧立正报告:“报告主席,我就是那个刘志坚。”这简单的一问一答,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也见证了刘志坚传奇的一生。

七、历史启示与精神传承

个人选择与时代使命

刘志坚从贫苦出身的少年,到投身革命,在战火中历经磨难,最终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将领。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毅然选择投身革命的伟大抉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刘志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

营救行动中的智慧与团结

劫法场行动的成功,离不开冀南八路军情报系统的准确情报,以及刘邓首长的果断决策,还有陈再道、易良品、楚大明等将领的英勇行动。这次行动体现了八路军在艰苦环境下,凭借着智慧、团结和勇气,成功完成救援任务的卓越能力。它不仅是对刘志坚个人的拯救,更是对革命力量的保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刘志坚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贫苦中崛起,在革命浪潮中勇往直前,历经被俘的生死考验,在战友的营救下重获新生。他的故事,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前进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