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营收净利双增,平安健康“穿越”周期的“底层算法”
在需求升级与老龄化交织的当下,医疗健康企业唯有深耕医险协同生态,以科技赋能服务创新,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筑牢护城河。
当全国卫生总费用突破9万亿元大关,传统单一保险赔付模式已难以应对客户日益多元的健康保障需求。
在用户对多元化保障、灵活诊疗路径及优质就医环境的迫切期待中,“医险协同”已成为必然趋势。
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重要一员,平安健康以前瞻性战略布局,打造出“业内首位覆盖全健康周期的医险协同生态体系”,成为业内唯一已形成强势竞争壁垒的企业。
具体来看,行业内多数企业停留在基础资源对接的浅层次协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更多聚焦于线上医疗平台搭建与药品零售业务拓展,其医险合作多限于简单的保险产品嵌入或问诊流程对接。
而平安健康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优势,率先构建起“保险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深度协同生态,真正实现了从疾病预防、精准诊疗到术后康养的全周期健康护航。
据中国平安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
深入践行医险协同模式,使得平安健康的盈利能力加速释放。4月23日,平安健康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数据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25.8%;调整后净利润0.58亿元,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
此外,在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结合上,平安健康同样展现出领跑者姿态。2024年10月,其MSCI ESG评级从A级跃升至AA级,成为医疗保健设备行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
双轮驱动“铸就”长坡厚雪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2008年,巴菲特自传《滚雪球》的问世,让全球投资者领略到股神“长坡厚雪”理论的独特魅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一理论依然被各领域投资者奉为经典。
将其应用到企业经营中,“长坡”指的是企业所处赛道具备足够高的发展天花板,能够支撑长期增长;“厚雪”则代表企业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充足的盈利空间。
以医疗健康行业为例,过去十年间,数千亿资金持续涌入,推动产品迭代不断加速,行业“长坡”的轮廓日益清晰。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行业“山路”上,平安健康开启了自己的“滚雪球”之旅。
2024年,平安健康首次实现全面盈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08亿元,实现净利润0.8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1.58亿元。
而在首次达成年度盈利之后,平安健康继续“乘胜追击”。4月23日,平安健康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期内,平安健康录得总收入10.63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5.8%,经调整后净利润达0.58亿元,实现了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双增长。
得以稳健穿越市场周期,离不开平安健康持续加强和平安集团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上的协同效应。
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健康以家庭医生及养老管家两大服务枢纽为核心,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将差异化的医疗养老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
在F端,平安健康通过“保险+医养会员”“医疗理赔协同”“医健权益服务”等方式与集团综合金融主业深度协同,服务于平安集团个人金融用户,并通过主动运营、服务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式持续优化用户服务体验,提升对集团的个人金融用户的服务渗透。
在B端,平安健康凭借集团庞大的企业客户资源,针对大中型企业拓客,并协同平安集团初步建立了面向企业及企业员工的“中国平安企业健康保障计划”产品体系,并将通过一体化支付与服务平台,为企业员工提供主动式医疗管理,保障员工健康与福利。
随着对集团内部企业客户渗透率的提升和自主拓展客户的增加,平安健康客户规模快速扩大。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平安健康F端及B端企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其中,平安健康累计服务的企业客户数超2100家,B端付费用户数较上一年同期增长超45%。
事实上,平安健康既创造了独立的直接价值,也赋能了集团金融主业,增强保险业务差异化优势,助力获客、黏客及提升客户价值。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25年3月末,在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其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AUM达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
医险协同“破解”行业堵点
当前,我国的主要医疗支付方为基本医保,大部分人看病报销仍旧依赖医保的保障。但随着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持续提升,医保基金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成为国家战略重点。作为衔接基本医保与个性化医疗需求的关键纽带,商业健康险特别是医疗险产品,正通过创新支付模式重塑医疗健康服务生态。
区别于行业内多数企业停留在基础资源对接的浅层次协同,平安健康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优势,通过健康风险管理、服务流程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等方式共同参与保险保单服务,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的成本、效果与保险保单成本、服务的平衡。
具体来看,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融入各类金融业务,平安健康构建了“保险+医养会员”“医疗理赔协同”“医健权益服务”三大业务模式,与平安集团旗下寿险、产险、健康险、银行等加强协同。
例如,平安健康提升与平安健康险合作产品E生保相关权益,打造就医保障闭环,覆盖未病、小病到大病,以及门诊、急诊到住院,健康保障更全面。数据显示,2024年平安健康在理赔协同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了超209万保单客户,这些都为提升保单客户的健康水平提供了保障。
此外,医疗服务能力是平安健康医险协同的压舱之石。2024年,平安健康对家庭医生品牌“平安家医”进行了升级,建立起“11312”一站式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升级后的“平安家医”获得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资质认证,服务标准与远程医疗管理分别通过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会认证。
在技术赋能层面,平安健康的医险协同模式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护城河。
养老服务“撬动”长期机遇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深刻转变,老龄化正成为未来长期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031万人,占22.0%,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万人,占15.6%,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继续加深。
不过,在养老金融服务领域,当前银行机构的金融供给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麦肯锡中国养老金调研报告也指出,我国居民在养老准备中普遍面临信心不足、规划缺失、储备缺口三大核心问题,凸显出养老金融服务升级的紧迫性。
因此,如何为“银发族”谋福利成为全社会都在思考的问题。
与其他主营健康产业的公司不同的是,平安健康跳出传统互联网健康企业的业务边界,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布局下,前瞻性地布局了养老服务。
据了解,平安健康以“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管家专心”为价值主张,深化发展“保险+居家养老”模式,持续建设“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三位一体养老管家,并携手各方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为养老产业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
具体来看,平安健康通过“联体”创新模式的建立,聚焦老人医、住、护、乐等核心需求。在“护联体”上,该公司推出了“平安无忧护”康复护理服务体系,针对有神经、骨骼、心肺、疼痛等康复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对应维度的居家康复、住家护理等10项短期、长期服务,使得老人在家庭环境中即可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
在“住联体”的构建上,平安健康围绕居家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守护,推出“573”居家安全改造服务。通过5分钟自主评估发现居家安全隐患和需求,提供七大空间智能适老化改造,通过三位一体管家实现服务全流程跟进、风险全天候守护。
据中国平安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累计超19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至于“乐联体”方面,平安健康则是围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打造管家“伴聊”“伴学”“伴游”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例如与北京大学联合打造的“北京大学-平安居家芳华班”、与黄山合作的“黄山旅居伴游”等,一系列陪伴类的项目,让用户感受到丰富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健康的养老服务已从投入期转入价值收获期。年报数据显示,作为独立营收板块的养老服务业务表现亮眼,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报告期内,养老服务板块营收达2.82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13.5%;毛利实现8233.4万元,同比增长1089.5%。
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仍未改变,截至一季度末,平安健康居家养老服务的权益用户数较2024年末增长15%。
未来,随着医险协同生态的持续深化,平安健康或将书写更多“长坡厚雪”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