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韩国生活4个月,说些韩剧里那些你绝对想不到的‘真相’!
刚到首尔的第一个礼拜,我就发觉,韩剧与现实的差距,那可是比汉江还要宽呢。电视中男主角在高楼林立之际,潇洒地穿梭其间;而我在地铁站,四处寻觅出口标志。剧里女主角于雨中闲庭信步,鞋子依旧干爽;我却被淋成落汤鸡之后,还得忍耐路人的眼神。
现在让我慢慢道来这四个月的"真相"。
烤肉店没有帅气老板
韩剧里烤肉店老板不是年轻帅气的创业者,就是性格温暖的大叔,会在你失恋时送上一杯烧酒。
在实际生活里,我去过的十几家烤肉店,店主大部分都,是忙得满头大汗的阿姨们。她们干活特别快,一边给客人翻弄着肉,一边迅速地瞅瞅,四周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哪张餐桌需要加菜。有一回我想多要一份泡菜,还没等我说话呢,阿姨马上就说:这就给你拿过去。
我半张着嘴,在敬佩她超能力的同时,也隐隐有些失落——原本以为烤肉店会有突然出现的男二号,可实际上,那里只有算盘打得噼啪响的生意人。
地铁比电视里挤十倍
韩剧里的地铁,总是半空着的,男女主角能够坐在对面,彼此相视,而后笑着,还能腾挪出一些地方,为剧情发展提供空间。
真实的首尔地铁高峰期简直是肉罐头工厂,人挤人到连手机都拿不出来。早上八点半的2号线,我曾被挤到忘记下一站是哪,只能跟着人流被动前进,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找不到自我。
最神奇的是,无论多挤,韩国人都保持安静。没人大声说话,没人急躁抱怨。我曾看到一位穿西装的大叔被挤得领带都歪了,却仍面无表情地盯着手机,仿佛正在参加一场谁先发脾气谁输的比赛。
炸鸡啤酒不是随便吃的
在韩剧里,主角失恋了,于深夜时刻,叫了一份炸鸡,接下来配上一杯啤酒;当加班感到疲惫的时候,也会点些炸鸡,与此同时搭配着啤酒;而在高兴的时候,依旧会选择炸鸡与啤酒的组合。
实际上一份像样的炸鸡要价18000韩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00元),配上啤酒轻松突破150元。对普通上班族来说,这绝对算得上一顿奢侈餐。我的韩国同事告诉我,他们一个月最多吃两次,而且通常是几个人一起分。
有次我心血来潮想独自享用一份,店员直接问我:朋友们还没到吗?当我说只有我一个人时,她露出了看见外星人的表情
年轻人不住在江南区
韩剧最为喜爱的取景之地乃江南区,无论是富二代啦,还是创业者呀,亦或是时尚编辑呢,居住的通通都是江南的高级公寓。
真相是大多数年轻人根本负担不起江南租金。我的韩国朋友,28岁在大公司工作,却住在首尔边缘的小单间,月租55万韩元(约3000人民币),房间大小刚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桌子。
我参观过他的“家”从门口到床边只需两步。厕所与淋浴间合二为一,做饭之时,油烟会附着在所有的物品之上。他跟我说:我们皆是‘地狱韩国’的居民并非电视里的那群人。
便利店不只是恋爱圣地
韩剧比较喜欢,把便利店描写成在偶遇的时候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地方,男女主角在此处互相认识、抒发爱意、再次和好。
现实中便利店乃是上班族的救命站。凌晨两点,我瞧见那西装革履的男性,手持便当,坐在店外的小桌子旁,狼吞虎咽般吃完,随后便匆匆赶回办公室。便利店门口的塑料椅,并非是用来营造浪漫氛围的,而是用来让加班族能够短暂休憩的。
我有个韩国朋友笑称首尔便利店是廉价心理治疗所——不用预约,随时可以坐下来,花6000韩元买罐啤酒,对着夜空发一会呆,接下来回去继续战斗。
咖啡厅里没人真正工作
韩剧里的咖啡厅,总是那主角办公的场所。他们悠闲地敲着键盘,时不时地,抿上一口美式咖啡,与此同时还能够谈上一场恋爱。
我去过的每一家,首尔咖啡厅,几乎都是占座大赛的现场。学生们买那最便宜的饮料,接下来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有些咖啡厅,甚至贴出告示:请勿长时间占座。
最讽刺的是,那些看起来,在认真工作的人,有三分之一的屏幕,其实在看韩剧。我隔壁的女生,表面是职场精英模样,屏幕却悄悄,播放着《社内相亲》,耳机里应该,正传来浪漫告白。
没有人半夜被叫去喝烧酒
韩剧中主管在深夜时分发送信息:现在出来喝一杯。下属便即刻放下所有事情,匆匆赶了过去。
真实职场里,韩国同事确实会经常聚餐,但大多是提前安排好的。而且年轻一代已经开始抵制这种强制性聚餐文化。我的部门主管就是个80后,他告诉我:我绝不会半夜叫下属出来,那是缺德。
当然公司里还是有不少"老派"领导喜欢突发聚餐,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学会婉拒:不好意思,我今天已经有安排了。——即使那个"安排"只是和被窝的约会
校服没那么浪漫
韩剧里的校服,简直仿若时装秀那般,男生那模样甚是帅气,女生这姿态颇为甜美,每个人都把校服穿得恰如其分,显得格外有精神气。
实际上韩国高中生的校服并非那么上镜。褶皱有些发白的衬衫,不太合身的西装外套,以及那被汗水浸湿的领带——这便是真实的韩国校服。
另外孩子们的书包重得,着实非常,里面装得满满当当的,全都是课本与复习资料。我在地铁里曾看到,那些高中生低着头,就像背着极大压力、努力向前行的战士般。他们的神情,跟韩剧里那些满含青春活力的学生相比,差别较为显著,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疲惫且紧张的感觉。
公司不会有人穿高跟鞋奔跑
韩剧职场剧情中必有这样一幕:女主角身着10厘米高的高跟鞋,在公司走廊上奔跑着,去追赶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或是拦住即将离去的总裁。
首尔的真实职场女性,大多在包里,准备了一双平底鞋。我的韩国女同事告知我,她们早上,穿运动鞋,轻快地通勤,到公司后,换上正装鞋,午餐时又换回舒适的鞋,下班前再换回正装——脚不疼才能够微笑。
有一回我留意到一位女同事在公司有这般行为:早会开始前,她穿着一双矮跟鞋,这双鞋甚是方便,亦颇舒适;倘若要去拜访客户,她便换上高跟鞋,整个人看上去更为稳重,且格外得体;而在加班的时候,她又换成毛绒拖鞋,既极为暖和,又特别柔软。这种换鞋文化,恰恰便是韩国职场的真实状况。
没人半夜穿得光鲜出门
韩剧里角色们无论多晚出门,都是全妆,造型完美得很,仿佛随时都能够准备好去参加红毯活动呢。
真实的首尔深夜,便利店里,全是素颜,戴着口罩,穿着运动服的人。我在午夜,去过几次附近的GS25,遇到的顾客,大多是刚洗完澡,头发还湿漉漉的上班族,他们买泡面和啤酒。
有次我半夜去便利店,穿着睡裤和拖鞋,遇到了同楼的韩国邻居,她也是一样的打扮。我们尴尬地点点头,她笑着说:电视里都是骗人的,谁会半夜化妆出门啊?
感情不会七天就确定关系
韩剧的爱情发展,那可真是快得惊人呐——第一集便相互遇见,第二集随即心动起来,到了第三集呀,就已然确定了关系。
但在韩国的真实约会文化中,年轻人谨慎得多。我的韩国朋友光是决定是否要接受第一次约会,就要思考几天。而且韩国有第三次约会定关系的说法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需要五次以上的约会才会考虑确定关系。
我的室友曾经和一个男生约会两个月,共十次见面,最后因为对方不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关系而分手。她说:韩国人在感情上比电视里谨慎一百倍,我们害怕受伤,也害怕被议论。
真正的首尔,很少有人微笑
韩剧的主角们,总是面带微笑,即便在遭遇挫折之时,也依然保持着那,光彩照人的状态。
而在真实的首尔街头,行色匆匆的路人,很少会露出笑容。地铁里的上班族,面无表情地,紧紧盯着手机;咖啡厅里的学生,埋头于书本之中;便利店的收银员,机械般地说着欢迎光临,其眼神却很少与你相交汇。
有次我在明洞逛街,不小心地,撞到了一位韩国女士,我即刻道歉并且展露了友好的微笑。她微微地点了点头,表示接受,不过她的脸上,并未有任何表情的变动。后来我的韩国朋友告诉我:在首尔陌生人之间维持距离乃一种礼貌,而过度展露微笑,反倒会显得些许怪异。
最后的感悟
在韩国生活的四个月让我明白,电视剧永远是理想化的平行世界。韩剧给了我们幻想的勇气,而首尔的街头则教会了我现实的力量。
现实中的首尔没有那么多浪漫邂逅,但有更多普通人的奋斗;没有随时都完美的妆容,但有深夜便利店里疲惫却真实的面孔;没有豪华的江南公寓,但有小单间里依然不放弃梦想的年轻人。
当我收拾行李离开首尔时,看着窗外的汉江,我不再期待偶遇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因为我已经遇见了更珍贵的东西——那个不加滤镜的,有血有肉的韩国。
那里有深夜还在便利店,吃着拉面的上班族;有挤地铁时,默默地忍耐着的学生;有每天换三次鞋的职场女性;还有在小巷,烤肉店里,算着账的阿姨。他们的故事,相较于韩剧,更值得被缓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