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强换商户招牌,当家的还是太小气了
近日,冀地廊坊三河市要求商户更换门头牌匾底色事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舆情持续发酵。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该市城管局工作人员通过口头通知的方式,要求商户将门头牌匾的红、黑、蓝底色进行更换;并表示:这项举措是依据市政府的 “城市规划要求”,后续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文件。
没有文件发布,只是口头通知,行动就已提前开始——还是这一招高明!没有红头白纸黑字的文件出台,但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原木已经做成了舟船。出了问题,查无实据,死没交待!实在是高!绝!妙!
网传的一张“广告牌匾设计导引”显示:
颜色设置上遵循“色浅、淡雅、明快、协调”的原则。
牌匾底色可选用如:浅咖色、浅灰色、玫瑰金、米黄色、浅黄色、橘黄色、象牙白等。
字体颜色可选用如:米色、白色、黄色、金色等。
……
看到这则报道,突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你猜为什么?
首先,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你还在搞这些小儿科的游戏?现在可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啊!此地的领导选择在此时发神经,这未免也太落后了吧?像我们这里,早在几年前创建国字号文明城市时,早已统一换过了!此地竟然到了现在才换,这是要让我们甩你十八条街、还是三十六道街啊?
第二,“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客观存在的这个世界,本就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此地的当政者,偏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强行规定所有店铺的门头底色,你这不是没事找抽吗?
简单的举个例子:就以引起广泛关注的“蜜雪冰城”门头为例,据笔者所知,蜜雪冰城应该都是加盟店,而加盟店从选址到装修风格,再到门头设计,这个牌子的企业,是有人家自己的文化考量的:
主形象“雪王”:蜜雪冰城的招牌核心是一只名为“雪王”的白色小熊(或雪人形象),手持冰淇淋权杖,头戴王冠,象征品牌对“甜蜜”与“童趣”的追求。
色彩与标志性红底白字:招牌采用高饱和度的红底白字设计,红色象征活力与亲民,与品牌下沉市场定位契合。
符号化表达:通过“雪王”IP传递“童真·惊喜·温情”的品牌价值观,旨在营造愉快、温馨的消费体验。
平价定位:红色招牌的醒目设计与“高性价比”形成视觉共振,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甜蜜符号”。
——可是,三河市的当政者在拍脑袋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诸如此类的品牌形象的文化内涵?
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此地的当政者,好歹还没有强行要求所有门店,都必须更换成绿色门头,这已经够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
第三,真要强行更换,总得请教请教行家,看看到底应该选用哪些颜色为宜。
毕竟,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赤橙黄绿青蓝紫,色系分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调看了让人感到心情舒畅、轻松愉悦;做生意的,谁家不想讨个好彩头啊?可人家本是暖色调的,你偏要人家改成冷色调的,整天面对冷冰冰一个门头,心里头那个压抑和委屈,就别提了!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谁乐意这样啊?
前些年有一次回故乡,突然发现,通往景区的主干道两边的所有庄户人家的院墙,被统一要求刷成了砖灰色!看上去,就是一副老古董色调!您说,要刷,咱为啥不刷成白色的啊,看起来也更洁净不是?
第四,真要强行更换,那政府就要大包大揽。像我们这里,本来一街两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原本建设时,想刷漆的刷漆,想贴瓷砖的贴瓷砖,五颜六色,异彩纷呈。
可是,在近几年的国字号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有人一拍脑袋——当然也不仅仅是拍了脑袋,极有可能还塞了口袋!——要求所有临路的建筑外立面,统一改刷成石色漆,统一加装空调外罩;主要街道为配合某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建设,统一加装仿古房檐!
现在,有的墙漆已经掉得斑斑驳驳的了。看上去,就像屁崩了一样,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但是,所有政府主导的刷漆、加装行为,都是政府掏腰包,老百姓该干嘛干嘛,连张嘴过问一下都不需要!你说,何乐而不为呢?!
有钱能使鬼推磨。当然,代价也是要付出的!这几年,就因为“临街楼体外立面”这七个字,被拿下的官员也不在少数!
我们这儿当年力主创建工作的一把手,已经在高升之后被“双开”了!
去年年底,疆地和静县一把手刘某文劳民伤财,在农村道路两侧“刷白墙”,被相关部门点名通报;
为应付上级“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检查,商丘一个乡镇当家的王某霞,对沿线多个村“刷白墙”,去年9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第四,俗话说,不打勤,不打懒,就打不长前后眼!你说,你改换门头,啥时候不能改、不能换啊,偏偏要选今年这个“八项规定”专题教育年?要知道,改门头、刷白墙,简直就是形式主义的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人民更幸福!但这些让城市美好、让人民幸福的远大施政目标,远不是刷刷墙体、换换门头就能实现的!
“上有好焉,下必甚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喜欢什么,那么,在下位的人喜欢的程度,就一定会超过他们!
写到最后,我在想,三河市领导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抽风,想必是要有所行动,是要创建哪一级别的卫生城、园林城,还是文明城了吗?那么,取消这些名号的评比与创建,难道城市建设就没有抓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