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华国锋看望刘伯承,谈到邓公时,刘伯承提出一个要求

社会 03-04 阅读:1025 评论:1

人类历史上,有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有感人至深的孝顺场景,亦留下众多为人称颂的友情佳话。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感人友情故事,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管仲与鲍叔牙的深厚友谊,均为人所传颂。

近代中国史上,有一段令人铭记的友谊,那便是刘伯承与邓小平之间的情谊,这段友情同样彰显了深厚的人际纽带。

"共事良久,彼此深谙"——这是对刘邓之间深厚友谊的贴切描述。

他们自初识便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战十余年,共同为中国救亡图存运动奋斗超过半个世纪。

他们默契非凡,友谊深厚,超乎常人想象。直至刘伯承临终前,华国锋探望时,他留给华一句话。

此要求与邓小平相关,刘伯承期望去世后,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其追悼会。

【刘伯承初遇邓小平】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次年初,邓小平接中央军委令,赴第一二九师担任政治委员。

第一二九师驻山西太行山,此地历为兵家必争。邓小平到任后,与师长刘伯承多次指挥伏击战,此次合作标志着两人的首次并肩作战。

彼时他们未曾料到,未来十数年间,刘邓大军声名远扬,所至皆闻。更未预见一次普通调任,会让彼此此后的十多年里并肩同行。

在太行山区,他们并肩作战,同时也共同耕作土地。

邓小平与刘伯承为解决饮食问题,率干部家属亲自垦荒耕作,他们的田地常年满载各式时鲜蔬菜。

此外,邓小平同志在太行山以身作则,炊事班欲为其增伙食,因其营养不足,但他坚决拒绝,坚持与战士们一样,按定量供应就餐。

他常言:“八路军干部绝不能搞特殊化。”

艰苦抗战时期,刘伯承与邓小平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重视人才培养与学习,成功为党锻造众多军事骨干。

他们间存有特殊默契,源于磁场的彼此吸引。相似品质使他们成为军队中的核心,引领着团队前行。

他们驻守太行山,使之更显巍峨,高不可攀。

【刘邓大军名扬天下】

刘伯承与邓小平乃战场上的绝佳组合,军中威名难分高下,然二人皆极度赞赏对方行事风格,且相互尊重彼此意见。

因此,他们想法渐趋一致,思想日益相通。军中盛传:邓小平所言之事,问刘伯承,必答依邓小平同志之意行事。

反之,若刘伯承已对某事做决定,再询邓小平,他也会明确表示:“依刘师长之意行事。”

他们无疑是一对极为契合的搭档,各方面都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展现出高度的协作能力。

1947年,他们命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此战风险巨大,属独特且大胆的进攻策略,但他们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依据中央战略部署,构建两翼牵制、中路突破的三路作战体系,刘邓大军担纲中路突破重任,面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挑战。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此役一战成名,却也历经重重困难。

他们最终挺进大别山,既依靠了当地军民群众的支持,也得益于两位领导人的紧密配合,两者共同作用促成了这一成果。

此战为解放战争重要转折,得益于军民团结一心,亦是刘邓大军千里奔袭、英勇拼杀所至。

这场解放战争中的战役风险与牺牲均极大,毛泽东称胜利多赖刘伯承与邓小平的指挥,他们配合无间,使得战役迅速取胜。

刘邓大军借此战扬名,同时,邓小平与刘伯承的友情也因这场战役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开国元帅,刘伯承被错判】

解放战争结束后,刘伯承开国元帅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毕生致力于祖国事业。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是战场英勇指挥的将军;开国初期,百业待举,他甘于淡泊名利,致力于培养新中国的军事人才。

他不顾个人得失,勤勉尽责。祖国建设初期,他带病坚守岗位,奋战在军事学院建设前沿。

1956年,他倾力打造的军事学院人数增至数千,他推行独特管理方式,倡导人人可担院长之责,营造了优良的办学与领导风气。

同年初,毛主席携陈毅等人亲临刘伯承创办的军事学院,对该校给予高度评价。

但人生并非事事如意,开国大将刘伯承亦不例外。6月,中央下发文件,未曾料想此文件将深刻影响他的余生。

该文件指出,党需克服所有难关,规避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尤其需警惕外国经验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该文件表面看似无奇,但对筹建军事学院的刘伯承而言,却构成了关键的致命缺陷。

建国初期,我国广泛借鉴苏联模式与经验,出现一边倒现象,未充分考虑本国国情,未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我们全面借鉴苏联经验,刘伯承创办的军事学院亦不例外,其管理模式与考试制度多直接采用苏联体系。

接收文件后,刘伯承即刻组织学员座谈会,着手自查自纠工作,全面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此事致使本就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的军事学院迅速陷入僵局。

众多学员对课业及考试制度表达不满,纷纷提出意见,部分学员更将不满意见以告状信形式直接寄送至中央。

新中国初立,军事学院地位关键,学员意见随之重要。举报信送达中央,迅速引起领导层关注。

针对军事学院的问题,中央召开多场研讨会后,决定派遣一个工作组入驻学院。

工作组于军事学院调查后,向中央提交报告,指出学院教条主义严重,且院委领导对学员反映犹豫不决。

此报告显示,刘伯承作为院领导之一,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依据报告内容,中央迅速制定处罚措施,明确责任归属,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

1957年,刘伯承因重压提出请辞,获中央批准。次年,在林彪等人推动下,反教条主义运动达到高潮。

矛头迅速转向军事学院创办者刘伯承,幸得毛主席有意保护,刘伯承得以幸免于难。

那段时期,刘伯承将军遭遇了多年征战未见的艰难,无奈之下,他选择辞去职务,返回家乡,过上了闲适的生活。

此后生活中,反教条主义成为他心头重负,挥之不去,如巨石压心。

十年特殊时期,他双目近乎失明,但对极“左”言论的感知却愈发敏锐,听得愈发清晰。

【刘伯承提要求:邓小平主持追悼会】

他日日聆听外界声响,觉察事态日趋严峻,遂派人请来陈毅老总,询问事态详情。

闻陈毅车至院门,刘伯承摸索出房。陈毅见状,迅速上前搀扶刘伯承进屋。

紧握陈毅双手,他颤抖着问:“国防部大楼被冲?情况如何?大家安好吗?贺龙与小平同志怎样?”

陈毅望着近乎失明的刘伯承,不忍直言实情,遂转话题询问其身体状况。

刘伯承叹息道:“情况不妙,眼前一片模糊,我的双眼怕是要失去作用了。”

陈毅表示:“失明亦有好处,眼不见则心自静,诸多事务,未知其详,反倒轻松。”

言罢,他径直坐下,整个身躯陷入沙发之中。

刘伯承理解陈毅的言外之意,尽管双目失明,但他坚信心志犹存。

他能听到外界的流言蜚语,知晓恶人对他们的议论,且能深刻体会到这些言论带来的影响。

陈毅沉默后,刘伯承询问邓小平状况。陈毅坦诚相告,称邓小平被扣上资产阶级帽子,形势堪忧。

刘伯承眼前一黑,跌坐下去,彻底失明。然而,他未顾自身,捶胸顿足道:“小平同志,这可如何是好。”

陈毅目睹一切,深知两人自抗日初期便是默契搭档,多年间已成知己,共赴枪林弹雨,亦将共度诸多难关。

不久后,邓小平遭遇打倒并被流放至江西。同时,陈毅在1972年逝世,刘伯承因双目失明,此后鲜少出门。

后来,他生理功能衰退,先失思维能力,再失自理能力,最终只能卧床度过。

他晚年时,仅华国锋等少数老友常去探望。某日,华国锋前往看望刘伯承,久失思维能力的他竟对华国锋说出了此生最后一句话。

他表明,若自己离世,唯愿小平同志为其主持追悼会,否则不愿入葬八宝山。

刘伯承逝世后,邓小平主持其追悼会。追悼会当日,邓小平携家人最早抵达现场,致力于为这位老搭档妥善完成最后的事务。

刘伯承逝世后,骨灰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安葬于八宝山,另一部分则安置在戈壁滩。

他逝世一年后,事情终获平反,然他未能亲见。对他来说,或许邓小平主持追悼会已是莫大慰藉,堪称圆满。

他生前未关注其他事务,死后亦无改变。一生全心奉献于党,其余皆已置之度外。

【刘邓之间的友谊】

众人或许不解,刘伯承何故对华国锋言及此言,又为何坚持要邓小平主持其追悼会,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我想,他临终前最牵挂的或许是邓小平,作为多年搭档,邓小平主持其追悼会,为二人友谊画上了圆满句号。

刘伯承临终前,特别要求邓小平主持其追悼会。此举可能出于多方面考虑:一是两人深厚的战友情谊;二是刘伯承对邓小平能力的认可与信任;三则可能是希望借此机会为当时正面临困境的邓小平带来一丝转机。

在受打压时,他时刻关注邓小平同志的处境,内心深切期望邓小平能避免重蹈他的覆辙。

刘邓友谊遍及中国大半,历经半世纪磨砺。战场上他们是最佳搭档,生活中亦是不可或缺的朋友。

刘伯承比邓小平年长十二岁,两人同属龙。在邓小平心中,刘伯承是战友亦是兄长;刘伯承亦然,视邓小平为领导亦是兄弟。

两龙跨越中国大半疆域相逢,共力救亡图存,不懈奋斗,终成就一个全新的新中国。

他们历经半世纪缔造新中国,我们应珍视这份不易的幸福,捍卫祖国,守护先辈留下的基业。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