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做接班人?苏联领导人换位方式嬗变史
苏联政治嬗变的开始,无过于历代苏联领导人权力交接的乱象。执政数十年间,苏联内部不仅未能形成一个规范、民主、公开的最高权力交接制度,反而越发混乱。
据悉,苏联的领导人或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上台,或由少数元老通过暗箱操作决定,甚至有时还要诉诸政变。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勋宗”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以及“病夫”契尔年科的短促执政。
那么在苏联存在的74年时间里,其领导人的新老交替特点是怎样的?首先来看列宁时代。1922年3月,苏俄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上列宁做了工作报告。
4月3日,斯大林当选为新一届领导人。不过,当时列宁虽已患病,但仍然是苏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并不能逾越列宁去独断专行。
典型的例子就是1923年1月的斯大林被“免职”事件。
1923年1月,列宁在病中写信指出,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但他作风粗暴,不够谦虚谨慎,而且不大关心同志。当他掌握权力后,能不能谨慎的使用权力就成了重要问题。因此,列宁建议免去斯大林现有的职务。
1923年4月,苏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由于列宁因患病并未到场,他的上述信件也没有在会上公开。这直接导致斯大林再次当选苏俄领导人。
列宁去世后,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将有关斯大林的信件公之于众,斯大林当即提出辞职。但季诺维也夫等人并未同意,他们认为斯大林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建议让斯大林再次担任领导人。
就这样,斯大林获得了继续执政的权力。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他不动声色地剪除了政治对手的威胁,成为事实上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3年3月,身兼数职的斯大林突然病逝,引发了克里姆林宫内的一次权力斗争。
当时斯大林名义上的接班人是马林科夫,而与贝利亚搭班子的同盟关系更是使马林科夫一度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但毕竟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随着贝利亚和赫鲁晓夫的多次跳反,马林科夫的政治生涯也迅速结束,成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过渡时期的领导人。
1964年10月14日,正在黑海度假的赫鲁晓夫被“密令”召回,参加所谓的农业会议。
谁料,刚下飞机的赫鲁晓夫就被送往克里姆林宫,参加由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谢列平等人组成的主席团会议,就在这场类似于“宫廷政变”的政治会议上,赫鲁晓夫辞去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职务。
1982年11月10日,执政十八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克里姆林宫内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竟然出现了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去世的情况。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领导人的换位方式嬗变史才告一段落。
从上述苏联领导人的换位方式中,可以看出其新老交替机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第一,苏联领导人的执政时期一般都是终身制。当然,通过政变下台的赫鲁晓夫不包括在内。
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领导成员一般很少进行更换,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老人政治的时代。毕竟苏联领导班子平均年龄达70岁的现象可不多见。你能想象勃列日涅夫自1964年上台后就没有挪动过位置吗?这样荒唐的事情就发生在了“钢铁慈父”缔造的苏联。
除此之外,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位时一般都不指定接班人。斯大林曾指定过多个接班人,如遇刺的基洛夫、突发心脏病的日丹诺夫,还有能干的马林科夫。
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没有平稳的进行政权过渡。像赫鲁晓夫,这位反“斯大林化”的首倡者,实际上也是通过政治斗争上台的。
最为明显的例子当属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了。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是仓促之间上台的。前者虽在苏联民众中有崇高的威信,但身体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他很早就患有肾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至于契尔年科,这个并无多少存在感的苏联领导人,更是苏联元老们暗箱操作的结果。他的理论水平和领导才能都很平庸,之所以能上台,只是依靠“年龄优势”以及某些元老的支持。
如此来看,苏联领导人的新老交替机制确实存在弊病,这也难怪后来会出现戈尔巴乔夫的反复横跳了,实在怎一个乱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