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西藏摩旅的时候虽然也经常碰到下雪天气,但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在路上堆积到如冬天般的“三尺厚”,让人寸步难行。像我就正是在雨雪交加的氛围中沿219国道经过海拔5248米的松西达坂,本身并没感觉到任何路面湿滑和高反之类的不适,只是对无法记录沿途的风景感到有些心痛。好在临近“龙木错”,竟然发现路边不远处有几只藏羚羊在埋头吃草,才终于痛下决心停车拍照,因为一路近万公里的旅程,这才是我第一次碰到公羚羊。


没想到这些藏羚羊的胆子很小,很快就即将脱离我600MM长焦镜头的视野之外,无奈之下只好掏出无人机,冒着零星的小雪“拼命”追逐而去。这时才渐渐留意到前方“龙木错”的伟岸。这个神秘的天然湖泊的四周被荒芜的沙石山环绕,在时而雨时而雪时而阴云密布的加持下,呈现出一种更加苍凉而壮美的独特景致。

让人惊讶的是,龙木错作为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湖泊之一,都形成于距今约2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堪称是地质变迁的活化石。从地质构造来看,龙木错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冈底斯构造带的交汇处,这个特殊位置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地貌特征。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湖面海拔有5000多米的龙木错原来还是个巨大的盐湖,并且“长”得跟宝葫芦极其相似。可惜当天我冒着炸机和湿身的风险,也未能飞到它的正上方,更别提窥其全貌了。回家后老老实实地在网络地图上查找,果然传闻不虚,这里就放张截图吧,诸位看看,是不是太形象了?

这种罕见的形态源于远古冰川侵蚀与后期风蚀作用的共同塑造。据说因为湖岸线曲折多变,在阳光的照射下,湖水还会因矿物质含量的差异而呈现出从碧绿到深蓝的渐变色彩,与周边赭红色的山体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可惜我的运气不佳,注定只能跟它的绝世容颜擦肩而过。


龙木错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为典型的盐湖,湖水中富含钾、锂、镁、硼等战略矿产资源,其中锂资源储量尤为可观。据初步勘探数据显示,该湖区锂资源量达百万吨级,是我国重要的锂矿储备基地。这些矿产资源形成于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周边山体的岩石经风化剥蚀后,矿物质随融雪水流入封闭的湖盆,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不断浓缩沉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底沉积的碳酸锂品位高达0.3%-0.5%,这种"液体矿产"具有极高的工业开发价值。


事实上,这个隐藏在阿里荒原的"高原葫芦",正以其独特的地质奇观和生态价值,吸引来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的目光。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体会到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与美丽。

(图文作者:阿陆,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多多留言,欢迎转发分享、内容指正、评论、点赞和关注,希望媒体或个体尊重原创,非本人允许不得转载!需要实景照片和视频素材可约,本人独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务,欢迎洽谈,附赠所有拍摄素材。)

唉,天意使然,如果不是因为雨雪越下越大,我本来还想找路跑到湖边去看看的。如果网友们是自驾车出行的,可以考虑进去瞅瞅,远观终归少了几分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