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蓝天救援队队长孙泽:百余次生死救援,让二十多条生命重燃

推荐 02-02 阅读:7 评论:0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无名英雄的故事。

在丽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警察,却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他们不是医生,却拼尽全力从死神手中抢人;他们没有工资,却甘愿自掏腰包、冒着生命危险守护陌生人的安危。他们的名字,叫“蓝天救援队”。而他们的队长,是一个叫孙泽的新丽江人。

1985年出生的孙泽,人生轨迹像一部跌宕的公路电影:四川出生,新疆长大,湖南读大学,最终扎根丽江。2008年汶川地震时,刚从警校毕业的他满腔热血想奔赴灾区,却因“单打独斗难成事”被现实浇了冷水。这一盆冷水,反而让他明白:救人,需要团队,更需要专业。

2014年,孙泽加入丽江蓝天救援队。十年间,他参与并指挥了百余次救援,从雪山冰川到激流险滩,从深山老林到洪水灾区,救回二十多条鲜活的生命,也送别了无数逝者最后一程。

2023年,因为他的突出表现,被国家应急管理部授予个人三等功。

和孙泽一样,无数蓝天救援队队员用行动默默践行着“给生者希望,给逝者尊严”的誓言,用专业技能、汗水,热情和大爱,守护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生死一线的救援现场:

雪山、悬崖与腐尸

在位于青龙南路景誉家园办公楼的丽江蓝天救援队集合点,不足20平米的屋子满满当当挂着30多面锦旗,这是13年来救援队获得的肯定中的一部分。一面旗是一个故事,背后连接的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而孙泽他们所做的,就是让一个个这样的小家更完整,亦或更有希望。

雪山上的“挖坑睡觉”

作为丽江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孙泽先后参与和指挥救援百余次,救援生还人员二十余人,有着丰富的搜救经验。

但搜救现场是不可预料的。湍急的金沙江流域,神秘莫测的深山秘境,高耸险峻的雪山冰川,救援人员上一秒还在家里烤着火,聊着天,接到求助,下一刻可能就得在冰冷的雪天里过夜。

孙泽已经记不清楚,自己跟队友有多少个夜晚是在雪山上度过的。为了尽快找到被困人员,他们尽量轻装上阵,晚上能找到一块平坦的地面凑合睡一晚就算幸运。遇到实在陡峭的地方,和衣睡在石头上也有过。

有一次,为了救两名在山林中迷路的年轻人,救援队在山上待了整整两天。孙泽记得那晚山上还有积雪,扒开树丛,实在找不到平坦点的地,他费力挖了个浅浅的坑,裹着保温毯就在火堆边睡着了。早上醒来,鞋子被烤焦了一半。

那次救援也令人揪心,两个年轻人,只回来一个。孙泽尤为内疚,因为他之前在一次山野救援中,曾和这两个年轻人打过照面,其中一个年轻人心疼救援人员,还把身上的饼干分享给他们吃。没想到第二次见面,那个年轻人已在山谷长眠。

绝境下的死亡气息

深山救援算是“家常便饭”。细数一下,这些年的救援案例中,有跳崖的,有迷路的,有科考勘探掉队的,有飞滑翔伞失事的,也有组团往未开发区域硬闯的。救回来了,队员们比谁都高兴。没救回来,大家都默默地不说话,垂头丧气。

遇到坠崖和高度腐败的遗体也让人头疼。坠崖的有时人摔在乱石堆上,连具完整的身体都凑不出来。孙泽回忆道:“像那种摔得七零八落的,你还得把人捋直了,不捋直还装不进袋子。”

2015年9月,华坪发洪水,丽江蓝天救援队到达现场救援,遇到过溺水后高度腐败的遗体,加上天热,一碰就有炸开的风险,队员们不得不全程做防护。

还有一次,是搜救一名失踪人员。救援队发现的时候是人失踪的第七天,尸油把羽绒服都浸透了。处理遗体时,救援人员发现抓不住,像个泥鳅似的,哪怕戴着手套都抓不住那人。最后,队员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遗体装进袋子。

除了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面对这样的情况,救援人员习惯性戴上手套和口罩,再在口罩上涂点清凉油或者风油精盖上,否则味儿太大,在现场很难正常作业。“2014年8月昭通鲁甸地震时,现场情况紧急,救援人员甚至来不及借助设备,凭借气味线索就展开了救援行动。”

冰川上的致命冒险

最让孙泽后怕的是那次救援,有个外地小伙坠崖,坠崖处是一个落差100多米的悬崖,下方就是冰川。要救回小伙,就得下到冰川冰面,再顺着把他抬上来。作为队长,孙泽第一个下,并带了一名队友前行。“下到冰川那儿,马上就觉得不对劲儿了。”冰川内部冰层坍塌的声音随着孙泽的脚步一层层往上涌,虽然他表面看似镇定,那一刻,经历过上百次救援的孙泽却第一次慌了。

“你完全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个什么情况,我当时小腿紧张得都快抽筋了,冰层咔咔咔断裂的声音不断从脚底传来,在山谷中回荡,格外清晰,非常可怕,因为掉进去可能就再也找不着了。”

到了坠崖地点,孙泽才觉得冷。“当时峡谷里全是雾,雾里的水珠把那么厚的棉衣都浸透了,那会儿还是冬天,但怕的时候已经感觉不到冷了。”最后,到凌晨十一点多,经过近10个小时的搜救,救援队把小伙的遗体从悬崖底部搬运到了目的地,维护了逝者最后的体面。

救援队的“魔幻日常”:

算命先生、流星和冷屁股

8岁的孩子和流星告别

救落水者也是蓝天救援队常常接到的求助,落水的地点除了水库,最多的就数金沙江流域。孙泽不怕救人的苦和难,但冬天冰扎的水还是让人畏怯。“特别是潜水作业时,水往你的后背往下灌的那一刻,最难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落水者生还的几率愈发渺茫。秉着“给生者希望,给逝者尊严”的准则,孙泽和队友们必须寻找到最后一刻。“有时候明知道人可能不在了,还是得去找,得给家属一个交代。”

孙泽也遇到过特别离奇的事。被救者是个溺水的孩子,说来也怪,救援人员把钩子伸过去,他的手就勾在钩子上面,等于说是卡着他的手带回来的。

“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我们找到的时候就没有生命体征了,到了岸边,我们有个队员拍了拍他说,‘走了,跟我们上岸了’,他像是有感应一样,一个手啪就放开了,当时看到这一幕,我们很多人都哭了。”

巧的是,孩子被打捞上来的那一刻,一颗流星刚刚从天空划过。有人看到流星划过时还说了句“他真的走了……”

“大师说人就在桥边”

不可控的除了救援现场的急难险,孙泽没想到救助者的家属有时候也会成为一大“难题”。

面对救援任务,蓝天救援队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也有经过训练、科学的救援方法,但他们有时也犯难。孙泽记得那是一次山地搜救,被困者已失踪数天,按照常规的救援方式,要先明确搜救方向,再开展具体行动。没想到搜救的时候,被救者家属的一个要求让他们直接愣住了。

“当时家属说他们找了个算命先生算过,说人就在有桥有水的地方,人还在,让我们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加快速度去找,可深山老林里,哪儿来的桥?”这种经历还不止一次。类似的“玄学指挥”他见多了,只能摇头:“理解家属,但咱得信科学。”

相比算命先生,高科技手段要更靠谱。2024年10月,一对父子被困深山,通过高德地图App发出求救信号,丽江蓝天救援队迅速出动实施救援。高科技的协助让地点定位更加精准,为搜救赢得了更多时间。这也是云南首例通过高德地图App卫星求救功能实施的成功救援案例,当时还被各大媒体报道。

被救反遭冷眼

找到被困人员,救援队通常第一时间会将食物、水和保温毯拿给对方,有时候爬山饿了一路,看着对方吃上自己揣了许久的鸡腿,他们也没什么怨言。最气的是又累又饿把人救下来后,有的人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冷着脸就走了。

但更多时候,遇到的是温暖甚至是让人落泪的场面:被家属拦路磕头,被村民集体致谢,被饭馆老板硬塞免费饭菜,被出租车司机“强行免单”……

人心冷暖,他们都经历过。

但一直以来,孙泽他们也有自己的行事标准:“做救援不收老百姓一分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次外出救援的费用收队后由队员自行承担,车费也好饭钱也罢,全都AA。每次的救援费从上百到上千,无论多少,都由救援队自己平摊。

断腿、十余万医疗费

和一群过命的兄弟

说到这里,读本君内心早已涌现了无数次的话语脱口而出:“那你们究竟图个什么呢?”做救援没有工资没有补贴,救援人员出钱还得出力,有时还得占用上班时间,到底是为了什么?

“没有为什么,看到这里招人我就来了,还能学到很多技术。”

“我不喜欢搞化賨打麻将,比起那些,我更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为了啥?就为了以后给孙子吹牛有资本。”

“我进来的时候挺迷茫,之后就习惯了,如果有一天不用去,我反而会觉得突然失去了什么。”

“反正待着也不知道干些什么,还不如去帮助别人,还能学点急救防灾的技能。”

“我当了八年空军,退役后也一直没有忘记要为人民服务。”

作为丽江蓝天救援队中的精英队伍,快速反应小组的队员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回答。但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在一顿晚饭后,才逐渐浮出水面。

难舍且纯粹的弟兄情

直到现在,孙泽的腿还无法像往常一样行走——那是2023年西藏救援的“纪念”。房车坠崖,他在乱石堆里一脚踩空,摔成重伤。医疗费花了十余万,他瞒着家人,却瞒不过队友:送医的车在悬崖边以5公里时速“蹭”了一整夜;住院时,队友轮番守床,有人拎着老母鸡,有人揣着腊肉……“这帮兄弟,真没说的。”他眼眶发红。

这次腿受伤住院的那段时间,孙泽不是没有萌生过退出救援队的念头。但一想到跟弟兄们的点点滴滴,他就无法割舍。

“我们每次救援结束赶上饭点就聚个餐,要么就各回各家,平常在一起就是训练,没有其他的,在一起也特别开心。成年之后,抛开工作和各种环境,你很难找到这种纯友谊。而且这么多年,你经常感受到弟兄们的这种温暖,你就会觉得你做下去还是有必要的,至少是值得的。”

个体老板、救援队长

和朋友圈的“伪装者”

来到丽江后,孙泽做过企业高管,创业开过民宿,做过公司。尽管救过很多人,但他的朋友圈没有半点救援队的影子,家人至今不知道他差点把命丢在西藏,更不知道他垫付过多少救援费。“怕他们担心,也怕被骂‘不务正业’。”他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但救援不是专职,出任务的时间难免和做生意冲突。孙泽记得开民宿时要对接旅行团,恰好接到救援任务,忙着出任务的他把生意交给了其他人。尽管行程安排没有问题,但就因为这事,他被旅行团投诉,后来旅行社还要求他写道歉信。事情一码归一码,孙泽认了罚,但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救援的信息。

后来救援的事跟家里的事时间冲突了几次,家里人态度鲜明,坚决反对,毕竟救援时刻伴随着难以预知的危险。他也有过“自暴自弃”,干脆不接队友的电话,像是在跟谁赌气 ,但几次过后,又回到队里参与训练和救援,就像往常那样。“根本丢不开,离开后我发现训练也抓得不严,一旦训练不严救援现场就一团糟,这个绝对是会付出生命代价的。”

草台班子淬炼“铁规”

孙泽想起了刚刚加入丽江蓝天救援队时的情形:“刚开始只有一群热心的队友,纪律、专业都很欠缺。”

丽江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旅游、客栈、教育、做工程、开修理厂、水果批发、摆摊、自由职业等。年纪最大的是1972年,最小的是2001年,不少是退役军人。平日里大家各自忙碌,一有任务就迅速集结。

为了让队伍更加专业,孙泽付出了很多心血:建立规章制度、严格训练计划、规范专业训练流程、完善考核标准……在孙泽的带领下,队伍逐步完善。“从技术上的专业化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差不多用了五年时间。”

丽江蓝天救援队的管理条例并非冗长的文字堆砌,而是基于一次次实践总结出的具体规范条款。“这些都是实际遇到过的问题,只有在有纪律的情况下,队伍才能走得更远。”

人员流动大制约队伍发展

民间救援组织其中一大制约就是人员流动性大,仅凭志愿服务凝聚的队伍,也时常面临人员流失的问题。

一般志愿者进入蓝天救援队后,经过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培训,通过相关专业技能、队列、纪律考试,满足了服务时长,可申请成为预备队员。这之后,还要完成蓝天救援体系的培训科目,选择山野救援、水域救援、地震救援、城市救援等不同内容作为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救援人员。这套基础流程下来,至少得一到两年时间。

丽江蓝天救援队中外地志愿者占大部分,有的志愿者好不容易成为救援人员,结果两年时间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变动又得离开。这也限制了丽江蓝天救援队的发展,从2012年成立至今,队伍发展到80余人,其中正式队员仅30人。

穷得叮当响却死磕“干净”

众所周知,救援是个烧钱的活儿,除了专业训练,设备的投入也是大头。像一个水下机器人十几万,维修一次得上万。在救援队伍发展的路上,另一大制约就来自资金。

蓝天救援队的资金来源有三类,一是队员无偿资助,二是社会的无偿捐助,三是政府对应急项目的购买服务。然而,丽江蓝天救援队因为种种原因,资金来源微乎其微,无法形成健康的“造血机制”。

孙泽也做了检讨,一方面,队伍多年来将精力主要放在救援工作上,在资金申请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另一方面,他拒绝了不少捐赠,虽然也有大的基金会抛来橄榄枝,但他个人执拗地想要让队伍更“单纯些”,尤其在近两年社会应急力量的负面新闻偶发的情况下。这是他维护丽江蓝天救援队的方式。

“一旦各种各样的钱来了,有些事情你就身不由己,多少会有些乱七八糟的问题,队伍就很难保持纯粹。因为蓝天是全国性的队伍,也许这些钱进来后会很稳定,但我们队伍还达不到接受的这种标准,除非管理和财务上很成熟了,现在条件在我看来还不成熟。”

孙泽所说的纯粹,既指救人也指队友们的关系。加之他的性格不喜宣扬,这种做法反而让救援队进退维谷。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这个公益救援路上,我们可能装备和技术赶不上别的队,但我们一定是最干净的队伍。”

坚持纯粹并不容易,孙泽深知这个选择会带来很多困难,但他仍在坚持,并不断摸索队伍发展的新模式。他没有说那些大而宽泛的词,也没有给队友“画饼”,而是朴素地描绘着方向。

“每个人都有家人,每个人都有孩子,都有父母,我们做公益救援不往大的说,其实就是为了积德,为家人积德,为自己积德。我希望我们丽江蓝天救援队继续这样有序地发展下去,在专业技术和装备上不断完善,为丽江地区做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认可,成为丽江应急体系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

来源:丽江读本

编辑:汤维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