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空前,康熙为何将反腐重任交给下一代?圣人的话让他“秒怂”
对于清朝的康乾盛世,本人曾经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同为60年执政(当然康熙执政61年),为何康熙王朝之后,盛世还能延续73年,而乾隆执政60年后,即便嘉庆前四年依旧乾隆主政,但盛世却戛然而止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界早有定论:因为中间多了一个雍正。与康熙和乾隆截然不同之处,雍正此人不仅难得有和善之面容,也几乎不下江南,而且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名声,以致于后世读书人都拼尽全力抹黑他。
如此一对比,康熙比乾隆还是高出一筹,至少他知道帝国需要什么,并非谨遵祖训的守成之君,而是敢打敢拼、敢跟世俗说不的铁腕改革家。乾隆虽然也雄才大略,但晚年却没能有康熙一半的清醒,以致于选了一个大孝子嘉庆,将清朝江山推向了日薄西山的黄昏境地。
1.康熙王朝后期,腐败空前严重
(1)国库缺银、吏治败坏
《雍正王朝》虽然将主角设定为“雍正”,但却将一半剧情留给了康熙朝的中晚期,这无疑是想告知一个重要信息:表面看似光鲜亮丽的康熙王朝已经危机四伏,而清醒的康熙大帝也为选择接班人伤透了脑筋。
《雍正王朝》开篇,即将康熙王朝的危机暴露无遗:黄河发大水,康熙召集众大臣一起商讨救灾之举,本以为不过是例行的国库拨银,然后派人抢修河堤、赈济灾民。
结果四爷带来了一个特大坏消息:国库中已经无银可拨付。这就意味着没有钱,说什么都是空话。康熙此时一筹莫展,随后赶紧跑到国库一查,发现国库中银子已经被大小官员借去1200万两,长期不还。
更令康熙忧愁的还在后头:刑部发生了大清开国以来罕见的冤狱案,这就意味着除了银荒局面之外,大清的司法系统已然崩溃,吏治败坏至此骇人听闻。
(2)康熙一面让老四铁腕催款,一面又在后方说好话
国家治理成这样,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康熙显然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康熙起初也是非常恼火,于是发现户部欠款一案之后,果断下旨让欠款官员10日内将欠款还清,而且还命冷面王四爷全权负责督办此事。
虽说出发点是好的,四爷也不负众望,找来了将尖酸刻薄写在脸上的田文镜辅助自己查案。两位“酷吏”上下其手之下,官员队伍那是哀嚎连连、官不聊生,哭天抢地的、上吊自杀的比比皆是,就连康熙的亲儿子老十竟也顾不上朝廷的体面,上街卖家当。
对于催款催到这个份上,康熙显然是没有预料到的。他对反腐的坚强初心此时动摇了,于是借着老赖们上门哭诉,康熙召集他们在后花园开茶话会,一番和颜悦色地诉说,维持了自己的“仁君”人设,也宣告了康熙反腐的戛然而止。
2.康熙为何将反腐重任交给下一代?圣人的话让他“秒怂”
(1)临终之前,康熙郑重将反腐重任交给了雍正
康熙虽然自己叫停了反腐,但这项重任可不能随风烟消云散,还得咬紧牙关做下去,于是临终之前,康熙将冷面王老四叫到了床边,掏心掏肺地表露出了大清吏治败坏、腐败横行的可怕局面,让老四继续发扬冷酷到底的优良作风,打好反腐斗争的持久战。
后面的剧情也就不用多说了。坚定反腐就是生命的老四成为雍正之后,立马用雷霆万钧之势开始了强力反腐。不仅如此,雍正还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光吃不干活的社会蛀虫——八旗子弟和士绅团体,让他们该纳粮的纳粮,该种地的种地,都别闲着。
(2)康熙为何不当朝反腐而是让下一代完成?圣人的话让他爱惜羽毛
那么问题来了,康熙为何自己不反呢?虽然《雍正王朝》全篇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从康熙时不时透露出的语录,我们还是可以找到答案。
康熙在开追比户部欠款总结大会上曾经反复提到一句话:圣人的恕道,在日常与官员的交流过程中,康熙也常常将饱学鸿儒挂在嘴边。何为圣人的恕道?何为饱学鸿儒?相信熟悉儒家思想的人都知道:就是要“仁”。
孔子曰:克己复礼谓之仁,听起来正义感和纪律性十足,但结合孔子日常表现可知:所谓的仁实际上就是不要较真,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能不留人情。故而孔子虽然鄙视经商,但对于弟子子贡的经商行文,孔子并没有反对。
后世常常将孔子这种宽纵行为解读为包容,但站在治国理政角度,这种视法律条文为儿戏的宽纵行为根本就难以施行,故而纵使孔子周游列国费劲口舌推销儒学,但没有一个君主采纳,也就是这个原因。
后世因为汉武帝强制将儒学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得孔子的“仁”成为了历代君主之最高追求。晚年的康熙显然已经怠政多年了,而且更关心的是“仁君”认证能否拿到的问题。
故而康熙晚年虽然发现了帝国严重的贪腐行为,也急切下猛料进行救治,但为了获得仁君美名的他还是“秒怂”,将这个得罪人的重任交给了下一代。雍正皇帝也明白康熙的内心想法,果断上谥号“圣祖仁”皇帝,圆了康熙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