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张震将军96岁大寿,和妻子合影,两人都是101岁去世!

历史 04-03 阅读:511 评论:0

2010年,张震将军96岁大寿的时候,和妻子马龄松和家里人一起拍下了一张大合照,照片中张震将军和妻子马龄松坐在最中间,张震将军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时候的张震将军没有年轻时候的健步如飞,已经坐在轮椅上了,但从他的笑容中能看出他的精神状态很好,他和他的妻子马龄松相爱一生,都是101岁去世,算是长寿了。

张震,其实本不姓张,他原名叫吴震,1914年10月5日那天,在湘西平江县长寿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但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个玩笑,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吴奇才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在家中,他排行老四,上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哥哥和一个姐姐。

由于母亲余朵莲一个人实在无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为了能让小张震活下去,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小张震过继给了镇上一位名叫张继纶的手艺人,这位手艺人以编织竹器为生,人们通常称他为篾工。

就这样,小张震有了一个新名字——张震,也开始了他在张家的新生活,虽然家境依然清贫,但张继纶对他视如己出,给了他一个温暖的家。

而张震,也在这个新家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有担当的人,1930年的夏天,刚满16岁的张震,怀着满腔热血和对革命的向往,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上面照片就是张震将军年轻时候的样子,穿着军装非常的帅气,嘴角勾起的笑容让人心里暖暖的,虽然照片模糊,但张震英俊的脸庞也清晰可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震经历了五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战斗,每一次,他都咬紧牙关,与战友们并肩作战,誓死保卫着革命的火种。

在长征途中,张震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也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也让他更加珍惜生命和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说到淮海战役,那是张震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场恶战,在那66天的决战中,他与华东野战军的战友们一起,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

1938年,张震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参谋长,也就是在那时候,他碰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马龄松。

马龄松1922年出生在河南的一个穷家庭里,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她特别爱学习,心里总想着进步。

家里没钱供她上学,她就自己想办法,逮着空儿就学字,愣是把自己的文化水平给提上去了。

后来多亏了亲戚朋友的帮忙,马龄松这才有了去洛阳中学念书的机会,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到处都是打仗的声音。

看到国家有难,民族危亡,马龄松二话不说,把书一扔,就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成了一名勇敢的战士,跟小鬼子干了起来。

1938年,对于马龄松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她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冬天,那可真叫一个冷,大雪满天飞,寒风跟刀子似的,那时候,张震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参谋长,他和彭雪枫司令员、吴芝圃副司令员一起在睢杞太那块儿跟小鬼子干仗呢。

就在这么个冷得要命的时候,他们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国民党河南豫东保安司令部的第一总队司令魏凤楼,在咱们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答应给部队送棉衣和一些物资来。

有一天晚上,雪还是那么大,魏凤楼派了辆卡车来送棉衣,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那个押车的同志在雪地里冻得直打颤,连脚步声在屋子里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张震听到后,赶紧让警卫员把这位同志请进来暖和暖和,当这位同志走进屋子时,张震惊讶地发现,原来她是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名叫马龄松(也叫马凌嵩),才16岁,是共产党员。

她穿着军装,戴着军帽,身材修长,脸庞鹅蛋形,眼睛像黑宝石一样闪闪发光,虽然她有些害羞,但回答起问题来却十分干脆利落。

张震第一次见到她,就觉得这姑娘真不错,长得好看不说,还特别聪明、机灵,胆子也大,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张震心里头暗暗赞叹,觉得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场雪中的相遇,一直在张震将军的心里烙印着,虽然两人很少见面,但就那一次的见面,足以让张震心中一直想念。

但那时战乱频繁,两人都忙于革命事业,再加上马龄松年纪尚轻,所以他们从未考虑过会成为彼此的伴侣。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间近两年过去了,这时,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起来,部队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同时,部队里也开始流行起“二八、五、团”(即二十八岁、五年党龄、团级干部)的结婚标准,有一天,张震突然回想起与马龄松初次见面的情景,心里仍然感到一阵悸动。

此时的马龄松正在豫皖苏边区党委负责群众工作,工作地点离张震所在的支队司令部不远,她通过教授群众文化知识、组织抗日宣传活动,工作表现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区党委书记吴芝圃和其他区委成员的赞赏。

张震对马龄松的欣赏之情日益加深,在后来的几次短暂接触中,他注意到马龄松对自己也有着特别的好感,每次见面都会羞红了脸,眼神中也充满了柔情。

于是,张震鼓起勇气,向马龄松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虽然马龄松不爱说话,在面对表白时,她也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回复。

反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张震,知道张震是一个待人忠厚,又聪明的人,再加上他在长征途中的故事,都让马龄松深深印在了心里。

1940年3月31日,张震和马龄松正式成为了一对夫妻。

他们的婚礼很朴素,啥排场都没有,没有花里胡哨的嫁妆,新郎新娘也没穿啥专门的礼服,就连新房都是临时借的老百姓的一间小平房。

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办法来喜庆,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囍”字,红彤彤的,看着就喜庆。

还有窗户上那朵大红窗花,还是马龄松亲手剪的呢,可漂亮了,虽然条件不好,但他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满满的都是幸福。

1941年10月24日,张震和马龄松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那时候,张震正忙着在泗县、五河、灵壁、凤阳一带布防,防止敌人向东推进,他收到彭雪枫从半城发来的电报,得知儿子出生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但战事紧迫,他一直没能回去看儿子,直到五个多月后才终于见到了小家伙,到了1947年,战争更加激烈。

上面这张照片是张震将军和妻子还有孩子们的合照,张震将军和马龄松坐在中间位置,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则是一脸纯真无邪,整个画面洋溢着浓浓的幸福和温馨,真是让人羡慕的一家人。

马龄松带着俩孩子,小阳和连阳,还有几位战友的媳妇,一块儿坐船从威海逃难到了大连,那时候,大连有苏联红军在,相对安全些,为了打赢解放战争,张震和马龄松经常是分多聚少。

其实他们之前还有个宝贝女儿,可命运弄人,孩子还没满月呢,就在一次夜里紧急行军时没了。

那时候,马龄松心疼张震在前线打仗,怕他分心,就自己硬挺着,没告诉他这事儿。

张震一直都不知道女儿已经走了,直到马龄松从大连回到濮阳,才鼓起勇气告诉他真相。

那一天,马龄松再也绷不住了,抱着张震大哭了一场,把女儿怎么走的,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她说,那晚急行军时,怕孩子哭声暴露行踪,就把女儿紧紧裹在棉被里抬着走,一开始还以为孩子很乖,没哭没闹,结果到达目的地一看,孩子已经没气了。

真正的爱情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它得经过时间和困难的打磨,就像两个人一起走路,只有那些能手拉手、肩并肩,一起面对路上的坑坑洼洼,不抛弃不放弃的,才能一直走下去,最后尝到真正的幸福和爱情的甜头。

新中国成立后,马龄松特别能干,先后在江苏省轻工业厅和第四机械工业部当计划财务处处长。

她不仅胆子大、心还细,工作起来特别拼命,而且特别廉洁,从来不用公款干私事,总想着怎么省钱给公家办事,因此经常被表扬,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张震也是个大忙人,家里的孩子主要是马龄松在带,马龄松管孩子可严了,就像个“虎妈”,对儿子们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和教育。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了解红军的好传统和好作风,她还让孩子们轮流去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去见见老红军、老赤卫队员,亲眼看看那些贫穷地方人们的生活,真是用心良苦。

2010年时,张震将军已经96岁高龄了,那张照片拍好后没多久,又过了5年,张震将军就安详离世了,享年101岁。

而到了2023年,也就是张震将军走后8年,他的妻子马龄松老人也追随他而去,同样是101岁,这两位老人,一辈子恩爱相伴了75年,真是让人羡慕又尊敬。

张震将军生前有个愿望,就是死后能回到老家平江县长寿镇昭公山,所以,他的骨灰就被安葬在了那里,让他得以魂归故里。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张震将军的墓前祭扫参观,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