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历经变迁,5000年中华经济史的缩影
全文共2657字,阅读时间3分钟
回顾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货币的演变历程尤为引人注目。谈及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类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培育牲畜,并使用石头和金属矿石制作的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货币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什么物品都能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需要人们普遍认可且具有硬性需求的物品才能作为货币进行交易。例如,各种必备的生产工具以及一些固定的物品如骨头、龟壳等开始被用作货币。到了夏朝,拥有货币功能的固定物品发生了新的变化,海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真正开端。
进入东周的春秋时期,货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物交换、金属称量、贝币、珠玉、铸币等多种形式共存。此时,仿制海贝形式的货币大量出现,同时金属铸币也开始在诸侯国之间流通。例如晋、宋、周等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布币等形式的货币开始流通。布币初期既能作为货币使用,也能作为农业生产工具。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各种统一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全国货币。只有秦王朝中央朝廷才能发行和铸造货币,秦朝发行的货币是“半两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以物换物到如今复杂的货币体系,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经济史,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货币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和幸福。
秦朝的货币统一,对中国钱币的形态与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堪称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汉朝时期,钱币的变革相对微妙,主要在“秦半两”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汉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半两钱,但此时的汉朝半两钱被重新命名为“荚钱”或“榆荚半两”。
不过,在钱币的形制上,汉朝与秦朝的币制已有显著区别。从五铢钱的规整度、直径大小、含铜量及重量,乃至钱币上的铭文字体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而蜀汉与东吴则推行大钱流通政策,如蜀汉的直百五铢、直百钱,东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货币。司马家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后,主要流通的货币沿袭了汉朝及曹魏的旧制,同时允许谷物布帛等实物货币并存流通。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华夏乱象,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他的货币政策在沿袭五铢钱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良。公元618年,李氏家族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后,唐高祖李渊于621年对货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50余年时间,但各国为了削弱对手力量、增强自身实力而大量铸造“恶钱”,即质量极其差的钱币。到了宋元时期,铸币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历史新高。
元朝时期纸币发展稳定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铜钱则较少使用同时受蒙古帝国和唐宋时期经济的影响大量外国白银流入中国因此出现了白银熔铸而成的元宝银锭钱明清时期货币制度继续发展明朝初期推行纸币政策印制发行了大明宝钞作为主要货币并与铜钱同时流通然而由于发行限额的不确定性和无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因此在明朝嘉靖皇帝之后大明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主要货币转为白银和铜钱而到了清朝时期货币则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使用铜钱同时开始铸造银元相当于现今的百元钞票银元之下为铜板再往下则为铜钱与现今的硬币颇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