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现1600亿,李嘉诚家族已站队?中国专机直飞北美洲,信号不简单

科技 03-22 阅读:96 评论:0

2025年3月4日,一则爆炸性消息震动了国际商界:李嘉诚家族旗下长江和记实业以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包括巴拿马运河港口群在内的全球23个国家43个港口业务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财团贝莱德。

这笔交易不仅创下巴拿马运河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本转移,更在中美战略博弈白热化的关键时刻,将李嘉诚家族推向了地缘政治的聚光灯下。几乎同时,中国专机突然直飞巴拿马首都,开启中巴建交后的首次最高层级访问。两大事件在太平洋两岸激起的政治涟漪,撕开了全球资本流动背后的暗战图景。

一、巴拿马港口:美国渲染"中国运河威胁论"下的战略陷阱

当美国政客频繁炒作"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威胁美洲安全"时,历史数据却揭穿了虚伪面具:中国作为运河第二大用户,每年约30%的进出口货物依赖这条黄金水道,但中资企业仅持有运河两端的4个港口经营权。反观美国,不仅通过《巴拿马运河条约》实际掌控运河运营权超过百年,更在运河扩建工程中安插军事承包商,其南方司令部至今保持着对运河区的电磁监控能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智库"美洲对话"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运河港口的投资使巴拿马年财政收入增加12%,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而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对巴拿马的贷款,却附加了要求其采购美制设备、雇佣美国顾问的苛刻条款。这种经济殖民主义的做派,与白宫高喊的"自由航行"形成鲜明对比。

二、李嘉诚撤资:资本抉择背后的战略节奏

在长江实业宣布出售决定前72小时,美军印太司令部刚完成在巴拿马运河区的联合军演,五角大楼2024财年预算中赫然列支2.3亿美元用于"增强运河安全合作"。此时李嘉诚的套现离场,客观上为美国资本填补战略空白提供了跳板。

从2013年出售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到2022年抛售英国电网资产,李氏资本的"春江鸭"式操作向来精准。但这次不同之处在于:当美国正试图构建对华战略围堵链时,这笔交易直接嵌入了华盛顿的印太战略齿轮。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港澳办官网近日悄然撤下2015年《人民日报》批评李嘉诚"撤资非商人逐利那么简单"的评论文章,转而刊登《爱国爱港是香港同胞光荣传统》的署名文章。这种态度转变的背后,折射出两大现实:其一,中国国有资本在拉美的基建投资规模已超6000亿美元,完全具备战略对冲能力;其二,中国正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对游离于国家战略之外的资本保持战略清醒。

三、美国搅局:中巴合作的九连环困局

中巴建交六年来,美国对两国合作的破坏堪称教科书级别。2018年中巴自贸协定谈判关键时刻,美国突然宣布给予巴拿马"最亲密非北约盟友"地位,导致协议搁浅两年;2021年中国企业中标科隆港扩建项目后,美国进出口银行火线提供利率低于市场2%的贷款,迫使巴方违约;2023年更以"债务陷阱"为由,威逼巴拿马政府暂缓"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签署。这些动作与此次港口交易形成时空共振,暴露出美国既要掌控物流命脉,又要遏制中国发展的双重战略。

四、中国专机破云:战略定力下的破冰智慧

在中国专机降落托库门国际机场当日,巴拿马总统府宣布重启中巴自贸协定第十轮谈判,并签署《关于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物流枢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趟跨越半个地球的飞行,至少释放三重信号:首先,中国对拉美伙伴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美国的胁迫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其次,通过将巴拿马纳入全球发展倡议首批"海上丝路数字港"建设名单,中国正在构建去美元化的贸易结算体系;最重要的是,面对某些资本集团的战略投机,中国展现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自信——毕竟,当比亚迪在巴西设厂、中远海运开通南极航线、中国空间站向拉美开放合作时,个别港口的得失已难撼动全局。

资本无国界,但资本家有祖国

1600亿交易落槌之际,李嘉诚长子李泽钜称"纯属商业考量",但历史终将检验:当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产生历史性分野时,那些在关键通道选择套现离场的资本,是否还能守住商业伦理的底线?反观中国企业,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涅槃重生,到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逆势崛起,始终践行着"建设一处港口,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承诺。这种根本性的价值分野,或许正是新时代中国突破围堵、赢得民心的密码。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所有合作共赢的航船,但绝不会给见风使舵的投机者留下永久泊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