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曹操大笑说10字,司马懿9字点破阴谋!谁更高明?

历史 04-01 阅读:19 评论:0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关羽,三国演义里最受老罗推崇的猛将,一生忠义无双,却因高傲性格埋下祸根。

当他败走麦城、身首异处时,曹操与司马懿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一个狂喜说出10个字,一个冷静道明9个字,高下立判!这是怎么回事?

关羽之死:为何让曹操与孙权联手?

关羽的强悍,在襄樊之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险些迁都。但这位“万人敌”的致命弱点,却是他的高傲。

孙权曾派诸葛瑾提亲联姻,关羽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子”,彻底激怒东吴。最终,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联合曹操偷袭荆州,断其后路。麦城一役,关羽被斩,头颅被送往曹营。

关羽的悲剧,本质是性格决定命运。 他若对孙权稍加笼络,荆州未必失守;他若对曹操稍有忌惮,或许能避免两线受敌。

然而,正是这份高傲,让他成了曹孙两家的“眼中钉”。

曹操的“短视狂欢”:10字暴露格局短板

听闻关羽死讯,曹操的反应太过直白。他抚掌大笑:“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为何曹操如此失态?这也不奇怪,主要还在于以下三点。

心理阴影太深:襄樊之战中,关羽险些逼得曹操迁都,堪称他晚年最忌惮的对手。

战略眼光局限:曹操只看到眼前威胁解除,却未意识到更大的危机——刘备的复仇怒火已被点燃。

枭雄的迟暮:此时的曹操已至暮年,精力衰退,判断力大不如前。若换作官渡之战时的他,定会警惕东吴的“祸水东引”,而非只顾酣睡。

司马懿的“神预判”:9字道破三国终极棋局

与曹操的狂喜不同,司马懿听闻关羽死讯后,冷静地说道:“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这短短9个字,却暗藏三重深意:

识破孙权阴谋:东吴送头,意在将刘备的仇恨转移到曹操身上。

预见刘备复仇:关羽与刘备桃园结义,此仇必报,蜀汉定会倾巢而出。

提醒曹操布局:需提前防备刘备的怒火,而非沉溺于一时的胜利。

司马懿的格局,显然比曹操高出一截。

他不仅看透表象,更预判了三国未来的走向——果然,刘备随后发动夷陵之战,曹魏坐收渔利。这一局,司马懿堪称“执棋者”。

曹操VS司马懿:谁才是真正的战略家?

从二人反应,可窥见其核心差距:

曹操:战术天才,战略短板

他能以弱胜强打赢官渡之战,却因晚年精力不济,忽视长远布局。

司马懿:隐忍蛰伏,谋定后动

他像一头狼,始终紧盯全局。无论是关羽之死,还是后来的高平陵之变,他总能抓住关键矛盾。

难怪曹操后来称他为鹰视狼顾。

笑到最后的,往往是能“忍”的人。 曹操虽奠基曹魏,但司马懿却用一场政变为家族夺权,最终促成三国归晋。也许,这就是“谋一时”与“谋万世”的区别吧。

结语

关羽之死,是三国局势的转折点,也是曹操与司马懿的“照妖镜”。

前者因短视留下隐患,后者因深谋笑到最后。当然,曹操老矣,司马懿却尚在壮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每每读演义至此,不禁感叹:人生如棋局,能看三步者胜,能看十步者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你看来,曹操说的10个字和司马懿说的9个字,谁更高明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网友评论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