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可以上高速吗?黑龙江都解禁了,浙江江苏还在坚持什么?
摩托车能否合法驶入高速公路,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国家法律未明确禁止,但地方政策却“各自为政”,导致摩友群体在跨省骑行时如履薄冰。这种撕裂不仅折射出地方治理的复杂性,更暴露了政策滞后对民生权益的漠视。
摩托车上高速的司法解释/视频来源:骑者联盟总部(视频素材已获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政策割裂:国法与地规的“罗生门”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摩托车只要设计时速≥70公里即可合法进入高速公路,且需遵守限速80公里/小时、不得载人等规定。然而,全国近半数省份通过地方性法规直接禁止摩托车上高速,如河南、浙江、江苏等省明确将摩托车列入“禁入名单”,而北京、辽宁等地对摩托车上高速持开放态度,黑龙江更是一改往日的禁忌,直接拍板“摩托车可以上高速!”
对于“国法赋予摩托车高速通行权,部分地方却出台禁令”这一矛盾现象,其合理性值得探讨。从实际路况来看,浙江、福建等地的部分高速路段,因密集分布的隧道、弯道以及双车道等复杂条件,为保障交通安全,限制摩托车通行确实有其必要性。然而,在路况平坦、视野开阔、道路笔直的高速公路上,依旧对摩托车实施禁行,这一规定令人费解,似乎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与合理性考量。
出现高速禁摩的理由?
一刀切”加剧安全隐患
地方以“路况复杂”“事故风险高”为由禁摩,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摩托车事故死亡率实际低于汽车。讽刺的是,禁摩令迫使摩友改走国道,而国道的混合交通、大车密集、路况复杂反而更危险。一位骑行8年的博主坦言:“国道骑行的时间和风险成本远高于高速。”
地方利益与法治精神的博弈
部分省份以‘安全风险’为由全面禁摩,但黑龙江、辽宁等地的解禁实践表明,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手段,风险可控性显著提升。
解禁曙光:从“地域歧视”到理性回归
尽管争议不断,政策松动的迹象已现:
明确允许通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湖北、贵州、黑龙江、辽宁等省份,摩托车可合法领卡上高速,并按小型客车标准缴费。
技术升级推动管理精细化:电子行驶证普及、ETC通道开放(如北京)等措施,正为摩托车规范化通行铺路。
民意倒逼政策调整:摩友群体通过诉讼、提案等方式持续发声,推动多地重新审视禁摩令合理性。
老司机的忠告:能走高速就不走国道
为什么老司机常说“能走高速就不走国道”?这背后是无数驾驶经验凝结的忠告。国道行车暗藏六大风险。
其一,路况复杂多变,限速忽高忽低,稍不留意就易吃罚单,罚款甚至超过高速过路费;
其二,车辆类型繁杂,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等安全隐患大,部分车辆缺乏警示装置,驾驶人安全意识薄弱;
其三,行人与放养牲畜行动轨迹难测,需时刻警惕突然折返;
其四,路边遮挡多,路口易冲出车辆行人,需远离路边、减速慢行;
其五,超载、特种运输货车扎堆,夜间跟车或等红灯时,必须防备追尾风险;
其六,逆行、违规超车现象频发,农用三轮车抄近道逆行、弯道强行超车等,极易引发事故。
国道也有独特优势:可随时停车休整、灵活掉头纠错,还能邂逅沿途风景、品尝特色美食。选择高速还是国道因人而异,但谨记安全驾驶才是抵达终点的唯一路径。
不过走高速公路行驶也存在多重风险需要注意:强横风易干扰行车稳定性;车辆突发失控时,骑手难以及时应对,易酿事故;长时间高速易引发疲劳驾驶,削弱判断力与反应力;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降低能见度和路面附着力;其他车辆的随意变道、急刹等行为,也会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
呼吁:终结“一省一策”,回归法治共识
摩托车高速通行权之争,本质是地方治理能力与公民权利的较量。我们呼吁:
1.统一立法:从国家层面明确摩托车上高速的合法性,废止与上位法冲突的地方条例;
2. 分级管理:根据道路条件动态调整禁行范围,而非全省“一刀切”;
3. 加强执法与教育力度:严查超速、不戴头盔等行为,而非简单禁止。
禁摩令的寒冰正在消融,但政策撕裂的代价不应由普通民众承担。当摩托车承载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是生计与尊严时,政策的温度,理应体现在对多元出行需求的尊重与包容。
你如何看待摩托车高速通行权?欢迎分享安全骑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