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机构出手,李嘉诚卖港口计划暂缓,不到24小时,美国行动了

娱乐 04-01 阅读:0 评论:0

百亿港口交易突遭"急刹车",是商业规则使然,还是大国博弈的必然?李嘉诚家族折戟全球港口出售计划,背后折射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

2023年初。长和实业秘密启动"海王星计划",拟将旗下横跨23国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其中巴拿马科隆港与巴尔博亚港的战略位置尤为敏感,这里扼守着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据内部文件显示,买方美国私募巨头KKR联合沙特主权基金,开价高达150亿美元。

这笔交易恰好发生在中美加勒比海航运权争夺白热化阶段,美方刚宣布将对经停其控制港口的中国货轮加征"航道安全费"。92岁的李嘉诚或许低估了此次交易的政治敏感性。这位以"低买高卖"闻名的商界巨擘,其商业版图扩张史本身就是一部地缘政治教科书。

从1950年代塑胶花起家,到1990年代抄底英国基建,每次转型都精准踩中历史进程。但这次,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二司的审查通知书打破了惯例。7月27日,该机构援引《反垄断法》第31条,以"涉及国家安全审查"为由冻结交易。

次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帕特尔的回应耐人寻味:"商业合同不应受政治干扰"。这番表态被外界视为对港资财团的变相声援。网络舆论场分裂成鲜明阵营。财经大V"港口观察"晒出数据:长和系在内地尚有超2000亿未售资产,质疑"这是要清仓跑路"。

而香港部分网民则辩护称"自由市场买卖天经地义"。更值得玩味的是,2016年淡马锡收购和黄港口部分股权时畅通无阻,彼时涉及港口均不在战略要冲。当时蚂蚁金服收购美国速汇金案,同样因美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

这次角色反转中国企业成了被保护方。这种微妙变化,恰印证了全球供应链争夺已进入"港口即战场"的新阶段。截至发稿,交易陷入僵局。长和对外宣称"重新评估条款",而KKR则被曝出启动备用方案,拟引入中东财团稀释美资比例。

有消息称,国务院国资委已派员赴港与长实董事会闭门磋商。事件引发连锁反应:港股码头板块单日蒸发320亿市值,多家中资航运企业紧急调整巴拿马航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跨国并购的红线当商业版图触及国家战略走廊时,资本必须学会看懂政治罗盘。

当李嘉诚的算盘遇上反垄断的铁闸,这场世纪交易终将走向何方?或许答案早已写在科隆港飘扬的旗帜上:有些航道,从来不只是生意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