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张灵甫妻子王玉玲在美国留影,32岁她身材性感,风韵犹存

历史 04-03 阅读:6543 评论:1

说起王玉玲,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都很陌生,她是国民党抗日将领张灵甫的遗孀。

这是她在美国的留影,单从她年轻时候的照片来看,像极了三十年代的电影明星,她五官端正,浓眉大眼,身材也是纤细苗条,还很会打扮自己,十分洋气。

但了解王玉玲身世的人,都会不由的感叹,她可真是红颜薄命。

在她17岁时就嫁给了张灵甫,19岁就丧夫了,丈夫张灵甫直到去世那天,都未曾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眼。

命运有些对她过于残酷了,十九岁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还是高中没毕业的年纪,而王玉龄却已带着孩子过着孤儿寡母的边缘人生活。

王玉玲和张灵甫的婚姻短暂维持了仅仅两年,然而,两人实际上相处的日子却只有一年,见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而仅靠着这段短暂的婚姻,成了王玉玲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1928年,王玉玲出生在长沙的一个大户家族,其父亲经商有道,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她的母亲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的小姐,一直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这两个大户人家的结合,使王玉玲自打从出生起没吃过苦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由于家境殷实,王玉玲从小接受到教育都是最好的,这也使她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王玉玲怎也未曾料想,5岁之时,父亲竟因病骤然离世,自此,家中仅剩下她与母亲相互扶持,相依为命。

后来战火延烧至湖南,王玉玲自9岁起便随家人颠沛流离,直至1945年秋,历经八年抗战的流离之苦,她才与家人重返湖南长沙的老家。

那时,她17岁,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俏皮可爱,也就是这一年,她第一次见到了张灵甫。

说起来两人的相遇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那天,王玉玲正在理发店理发,她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男子。

这名男子一踏进店门,就径直走到王玉玲身后,从镜子里直勾勾地盯着王玉玲看,她被这个奇怪的男子盯得浑身发毛,就横了他一眼。

这个奇怪的男子就是张灵甫,此时他正在陆军大学深造,但是对长沙王家这位待字闺中、才貌双全的小姐早有耳闻。

在理发店的邂逅也不是偶遇,而是他得到了口信,来一睹王大小姐芳容的,被王玉玲横了一眼后,他顿时对眼前这个俏皮的女孩心生好感,因为当时追他的女孩很多,而像王玉玲这样特别的女孩还是第一个。

这次见面之后,当年已经42岁的张灵甫便想尽了一切办法,对王玉玲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张灵甫虽然心里很急切,但是对王玉玲还是表现的极具绅士风度,在两人不断的接触中,王玉玲逐渐消除了对于张灵甫的戒心,开始对这个比她大25岁的男人产生了好感,两人在一起之后,感情逐渐升温。

然而,在张灵甫登门求婚时,这门亲事却遭到了王玉玲母亲的反对,据王玉玲回忆,母亲拒绝这门亲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守寡的,王玉玲在五岁那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就再未改嫁。

她认为军人的生命是不可靠的,所以不同意女儿嫁给一个军人,只是怕女儿会步自己的后尘。

这桩婚事并没有获得王玉玲母亲的祝福,但王玉玲已经芳心暗许,觉得眼前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下定决心要嫁给他。

就在两人准备 结婚的时候,还有一件喜上加喜的事,张灵甫接到了升迁令,他被提升为74军的军长和南京卫戍区的司令,即刻前往南京报到。

两个人当时把婚礼的地点定在了上海,所以时间很紧迫,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草率地结了婚,婚礼结束的当天晚上,他们就坐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一个在上铺,一个在下铺,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

两人结婚之后,在南京度过了张玉玲人生中最甜蜜的一段时光,张灵甫不善言辞,他基本上不会说一些甜言蜜语去讨王玉玲开心,但是张灵甫经常说:我讨了个好老婆,比什么财富都重要,我要讨饭的话,我老婆可以给我拿碗。

王玉玲偶尔会回趟湖南老家看望家人,张灵甫虽然心里很舍不得,但是也不会直接表达,而是别扭的说:你养的鱼死了,花也死了。

从来不会直接说“我想你”这样的的话。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中间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

一天,在外出差的张灵甫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内容说王玉玲身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信中还告诫张灵甫,身处天子脚下,应该注意影响。

张灵甫读完这封信后,便在信上批注了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随后便派副官将信送到王玉玲手上。

王玉玲本就是性格刚烈之人,读完信后更是怒火中烧,她越想越生气,于是她就写了封回信给丈夫:“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好朋友,知己,能够为你着想!但是我不能原谅我的丈夫对我不信任,我要跟你离婚!”

接到回信的张灵甫吓坏了,立刻连夜赶回了南京,向她道歉。

这次的风波让张灵甫彻底表达了对王玉玲的深爱之情,还说假如王玉玲真离开他的话,他宁愿老死于山沟。

他一回来就给站在那里,跟王玉玲敬礼,这滑稽的模样,让王玉玲内心暗喜,但是表面上还是一副生气的样子,王玉玲对着她说:“我又不是你上司,敬什么礼啊。”

张灵甫这时候较上劲了,他说:“你不原谅我,我的手就不放下来……”

多年后王玉玲还经常沉浸在这段甜蜜的回忆当中,这番场景不知道在她后来60年的生活中,反复回味了多少次。

作为一命职业军人,南京的官僚氛围是张灵甫极不喜欢的,在王玉龄的记忆里,基本上所有高级军官家中都有一张与蒋介石的合影,唯独张灵甫是个例外。

相比于军中的猜忌和职位的升降,张灵甫更看重的是那些跟随他沙场上同生死的部下,他的部下对他也是非常尊敬,因为在他当连长,当排长的时候打了胜仗的时候,他经常会把他的薪水拿下来添菜给大家吃。

他为人正直,不喜欢交际,也很不喜欢做军官,所以从来也不争不抢。

当时军中经常有一些猜忌啊,或者有一些人争一些职位,也都对他的心情造成不了影响。

1946年8月,张灵甫率部队从南京投入华东战场,10月中下旬,他指挥部队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对垒,华东野战军退到山东后,张灵甫继续跟踪北进。

在战场上的张灵甫还时常给妻子写信,比如讲家里的院子要种什么花啊,种什么地方啊,从来没有让王玉玲感到丈夫上战场打仗的恐惧。

1947年春,王玉玲已有9个月身孕,她对丈夫思念难抑,便前往前线探望,然而因战场迁移,每一次探望,她都要走更远的路,这一次,王玉龄舟车劳顿颠簸了十七个小时,但没想到,这竟然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一个月后,王玉龄生下了儿子,这是她与张灵甫爱的结晶,于是她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前线的丈夫报喜,张灵甫很高兴,还说将来他们一定多子多孙。

放下电话,王玉龄把儿子的照片寄给丈夫,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丈夫今生都再无机会见到自己的儿子了。

1947年5月16日的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向张灵甫残部发起总攻,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74师被全歼,张灵甫也殒命山洞。

此时,在南京的家中,王玉龄刚刚产下儿子不过十多天,后来王玉玲一直被瞒着此事,家里的报纸也全部都收掉,导致王玉玲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坏消息。

但是隐隐约约王玉玲也深感奇怪,很长一段时间,信也没有,电话也没有,但是太太们都告诉她,男人上战场的时候,都是一两个月都没什么消息,安慰她说没事。

几个月后的一天,张灵甫生前的部下杨参谋来到王玉龄家中,一下子跪倒在王玉龄面前,还将张灵甫的绝笔书交还给了王玉玲,信里说,不管我太太想做什么,你们都不要违反她的意志,你们爱戴我的话,你们也一定要服从她。

王玉玲这时候才知道张灵甫已经战死的消息,她很长时间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每一天到他们从前去过的地方,去坐一坐,去回忆。

后来王玉龄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之后又远走美国,勤工俭学,寻找新的生活。

现在跟随儿子在上海定居,从19岁守寡到现在,她一直没有再婚,60年过去,当年19岁的少女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

她在上海生活期间,利用身份之便,向国民党人及其后人们宣传“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主张,详细向大家宣传大陆的政策,竭尽所能地为推动两岸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来,她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统一默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王玉龄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红颜不再是悲剧;即使碰上了悲剧,也要让红颜再现青春的美丽和人的魅力。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06 17:55:19

    哈哈哈!小编什么都知道,小编当时就在跟前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