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议美军误炸中国军舰,像当年误炸南联盟,这位专家啥下场
还记得那个曾叫嚣“误炸”中国军舰的张弘毅吗?
当年,他口出狂言,建议美军在台海战争中效仿“误炸”南联盟大使馆的做法,挑衅意味十足。
如今,这位“狂人”的结局如何?是依然高调,还是销声匿迹?
——【·从小就狂·】——
上世纪60年代,张弘毅在云南一个贫苦家庭出生。然而,较差的家庭条件不但没让他自卑,反而开始自我认知的“膨胀”。
他自幼便自视甚高,认定自己乃百年难遇之天才。
在那个资讯远不如今日发达的年代,年仅 9 岁的张弘毅,看了几本闲书竟对着遥远的越战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地指出美军战术的 “漏洞”。
周身散发着自负气息,活脱脱一个游离于人群之外的 “怪咖”。大家都将他视作 “异类”,避之不及。
时光流转,1984 年,张弘毅已是昆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高材生。凭借细腻文笔,他在校园里小有名气,若沿着这条路稳步前行,成为一名教师或作家,也能过得体面。
但80年代,留学日本的浪潮袭来,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张弘毅,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跪求亲戚朋友为他集资,扬言来日学成一定报达。
他满心以为这是通往辉煌的捷径,殊不知,这恰恰是他人生的分水岭。踏上日本土地后,这位自视甚高的年轻人,瞬间被现实拍打得晕头转向。
语言不通,交流成了巨大障碍;经济拮据,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靠刷盘子、送报纸维持生计。
更致命的是,在学术领域,他始终无法获得日本学术界的认可,一番挣扎后,连硕士学位都未能拿到,只能被迫退学。
这般巨大的挫败感,让张弘毅的心态彻底扭曲,开始急切地寻找所谓的 “捷径”。
很快,他发现西方媒体对抹黑中国的文章极为热衷,且愿意支付丰厚稿费。于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笔名——“安德烈?平可夫” 应运而生。
为强化自己 “国际专家” 的虚假形象,他编造谎言,声称这个名字是为致敬苏联元帅朱可夫,却暴露了自己连最基本俄语人名常识都匮乏的事实——朱可夫本名格奥尔吉,与安德烈毫无关联。
从一开始,他的人设便建立在谎言之上,也注定了他未来的走向。
——【·沦为满口谎言的流水线·】——
移居加拿大后,平可夫彻底撕下伪装,开启了他那令人不齿的造假流水线作业。
他创办的《汉和防务评论》,网上的论坛成了他的免费素材库,他肆意盗图,妄图以此拼凑出所谓的 “军事机密”。
俄罗斯酒桌上那些未经证实、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也被他收入囊中,添油加醋后就成了杂志上的 “猛料”。
而当实在无料可编时,他便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肆意编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故事。这个所谓的 “国际防务杂志”,实则不过是个寒酸的夫妻店,编辑部仅有他和日本妻子两人。
多数时候,平可夫就坐在街边咖啡厅里,对着笔记本电脑,将这些东拼西凑的 “布料” 缝制成一篇篇贻笑大方的“独家报道”。
军迷们早就看穿了他的丑恶把戏,纷纷在发布的军事照片上打上 “禁止平可夫使用” 的水印,这无疑是对他最有力的嘲讽,甚至成了检验爱好者作品真实性的另类认证。
平可夫所谓的 “专业素养”,简直就是一场闹剧。他竟把上海青浦的水泥航母模型,信口胡诌成中国军方在研究击沉美国航母的武器;
将中乌正常的民用技术交流,恶意歪曲为 “核导弹技术窃取”。这般低级错误,但凡稍有常识的业余军事爱好者都能一眼识破。
可西方媒体却如获至宝,他们需要的正是平可夫这样一个 “会说中文的传声筒”,来传播抹黑中国的谣言。
日本防卫厅邀请他演讲,给他提供站台机会;英国《简氏防务评论》给他挂名,为他增添虚假光环;美国中情局的报告引用他的谣言,让谎言披上“权威”外衣。
就这样,一个闭环的谎言产业链迅速形成。但随着中国军事透明度不断提高,平可夫的谎言空间被不断压缩。
到后来,他只能靠建议“美军误炸中国军舰”这般极端言论来博眼球,彻底沦为了别人手中任人摆布的棋子。
——【·自食恶果·】——
或许某个深夜,这个60岁的老人会翻出昆明师范的毕业照。照片里那个眼神清亮的文学青年,与现在这个无法落叶归根的可怜虫,判若两人。
张弘毅从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一步步沦为人人唾弃的反华小丑,根源就在于他性格中的乖张与自负,使他在面对挫折时,没有选择脚踏实地。
他为西方媒体炮制抹黑中国的谣言,看似得到了一时的 “甜头”,实则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与尊严。
这警示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坚守正道,秉持诚实、爱国的价值观,依靠自身努力去实现人生目标,切不可被虚荣与贪婪蒙蔽双眼,沦为他人利用的工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