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降税至35%,中国会跟吗?我国外交部正式给出答案
近期,关于 “美国降税至 35%” 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然而,根据权威信息源披露,这一表述存在显著偏差。美国政府当前讨论的 “降税” 并非针对企业所得税,而是对华关税调整。例如,特朗普政府曾提出将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从 145% 降至 35%,但这一方案尚未落地,且被中方明确否认。
从企业所得税角度看,美国的政策动向恰恰相反。拜登政府在 2025 财年财政预算提案中明确提出,将企业最低税率从 15% 提升至 21%,并对股票回购加征 4% 的税费。这一政策转向与特朗普时期的减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美国试图通过增税缓解财政赤字、缩小贫富差距的意图。
二、中国税制现状:结构性减税而非全面降率中国的税收政策始终以国内经济需求为导向,近年来持续推进结构性减税。目前,中国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 25%,但针对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已形成多层次体系:
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300 万元的部分,实际税负低至 5%。
高新技术企业:适用 15% 税率,并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增值税改革:2025 年 1 月生效的《增值税法》进一步优化税率结构,扩大免税范围,降低中小企业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并非普惠
式降
税,而是聚焦于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战略领域。例如,对数字化改造投入的税额抵免、对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的 15% 税率等,均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
三、外交部回应:关税问题与税率调整无直接关联4 月 25 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美双方并未就关税问题展开谈判,美方所谓 “降税” 言论属于 “假消息”。中方强调,若要恢复对话,美方需停止单边施压,回到对等磋商的轨道上来。
这一回应揭示了中美税收政策互动的本质:
关税与企业税的分离:中国对美关税反制措施(如对美进口商品加征 84% 关税)是针对贸易摩擦的短期应对,与国内税率调整无直接关联。
政策自主性:中国的税收政策始终以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会因外部压力而盲目调整税率。例如,在全球最低企业税协议框架下,中国虽支持 15% 的最低税率,但尚未启动国内立法,而是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税制。
四、全球税收博弈:中国的战略选择面对美国的关税调整和全球最低税协议的推进,中国需在多重约束下寻找最优解:
国际税收协调:OECD 全球最低税协议要求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承担至少 15% 的税负,这将削弱低税率国家的竞争力。中国可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优化国内优惠政策:将税收激励从 “税率优惠” 转向 “税基优惠”,例如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对特定行业实施投资抵免。
参与规则制定:在 OECD 框架下推动发展中国家权益,例如争取对数字经济税收的更大话语权。
中美贸易平衡:美国对华关税调整的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应对需兼顾反制与合作:
反制措施:通过 WTO 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权益,同时对美农产品、能源等关键领域加征关税。
合作空间: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探索税收协调,缓解贸易摩擦。
国内政策定力:中国的税制改革应聚焦于以下方向:
财政可持续性:在减税降费的同时,通过房地产税、消费税改革拓宽税源。
产业升级: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的税收支持,例如对集成电路企业实施 120%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五、结论:以我为主,构建新型税收治理体系面对美国的关税调整和全球税收规则重构,中国既不会被动跟随,也不会盲目对抗。外交部的回应已清晰表明,中方将以国内发展为根本,通过结构性改革、国际规则参与和多边合作,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税收治理体系。
具体而言:
短期:针对美国关税施压,通过精准反制和贸易谈判维护国家利益。
中期:以增值税法实施为契机,深化税制改革,提升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
长期:在全球最低税框架下,推动建立更公平、包容的国际税收秩序,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正如外交部所言,“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国的税收政策将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开放与自主中寻求平衡,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